水产百科

第八节 轮虫的培养方式

2023-02-09

Section 8 Types of Rotifer Culture 当前,世界范围所采用的培养方式可概括为三种方式,即一次性培养、半连续性培养和反馈培养或称饵 料循环再培养。前两种在上述藻类培养中提过,但用于培养轮虫有不同的操作。

一次性培养(batch culture)(批次性培养)其方式是将低密度的轮虫接种到已培养好的具一定浓度的藻 液中进行培养,也可在藻液中施加微量的培养液促进藻的繁殖,轮虫在藻液中任其繁殖生长,直至藻细胞被 消耗,即水色透明时,就一次性的收获轮虫。这种方法可在室内的培养池进行培养。收获轮虫的时间和密度,取决于藻细胞的浓度。这种培养方式应多具备培养容器(培养池、培养缸、塑料桶等),以便分批、分次的交替接种培养,及交替收获。

半连续性培养(semicontinuous culture)。这种方式是前种方式的扩大培养法。是将低密度轮虫接种到具一定浓度的藻液中进行培养,一旦藻液色淡透明,已预示轮虫有一定的繁殖数量,可用虹吸法滤出一部分 轮虫(约为总水体的1/3~1/2)。剩余的随之加高浓度的藻液或酵母作轮虫的饵料,直至轮虫的密度达100 个/ml左右时,再每隔1~2d排出10%~30%的培养液以收获其中的轮虫(视培养轮虫池的水色或镜下计数 藻细胞为准),并随之加相应量高浓度的藻液和新鲜过滤海水。根据轮虫的繁殖率,部分地间隙性收获轮虫。 采用这种方式,可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稳定产量,一旦在数次收获之后,发现产量下降,培养池底沉淀的碎屑 藻渣堆积太多,沉淀物中发现休眠卵以及原生动物中的游仆虫等,就应将所有轮虫滤出直接提供做鱼、虾幼 体的饵料用,并随之将原池底部剩余的沉淀物冲洗干净,再加新鲜过滤海水,接种藻液。这种培养方式在室外可用不等大小的水池进行。池形水体越小,越可获得较高的轮虫密度,因为培养池过大,水量多,一旦出现原生动物污染,就难以挽回。

反馈培养系统 (feedback culture system)。在高密度培养中,不可避免会带来剩余饵料颗粒及排泄物的沉淀累积,污染水质,对培养轮虫不利。为此,日本设计了一个消除水中残饵、粪便的培养系统,每天用多层隔板 (partitions) 的环形流水系统,冲洗轮虫培养池,将沉下的粪便和积累下来的颗粒物质每隔几天清除一次,利用这一流水系统将废物渣排到分解池,在池内经细菌的分解作用,将被分解的物质经循环再用作藻类的营养源,以快速培养藻类,再把这些藻类提供作轮虫的饵料。该系统包括一个500L大小的培养池,该池连接一个150L的流水系统。以低密度的接种轮虫。当轮虫密度达100~150个/ml时,还可继续增长达500个/ml。这样的密度,若以每天收获80.5×10-6轮虫量计算,其日收获量至少可维持20d (Hirata,1979)。用这种方式培养轮虫产量的变化范围是538~122 800个/d·L。一般情况下,较高的轮虫密度将带有较高的轮虫产量。采用反馈系统培养轮虫,经对照试验,既经济又简便,是当前高密度培养轮虫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