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二节 鲍栖息环境与活动习性

2023-02-09

Section 2 The Habitat and Moving Habit of Abalones鲍栖息于海水盐度较高、透明度大、水流通畅与海藻丛生的岩礁海区。特别是水深、崖陡的海岛岩岸,或是远离河口、受淡水影响较少的大陆突出部与半岛地带。鲍营底栖附着生活,以岩礁或石块作为附着基; 用宽大而平蹠有力的足吸附其上; 靠坚厚的贝壳从背部包蔽全身。 鲍昼伏夜出, 白天栖于海藻茂盛的岩石缝隙内躲避天敌,夜间出来寻找食物。泥的底质却是它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

标志观察表明,皱纹盘鲍10个月移动100 ~150m (斎藤等,1965); 皱纹盘鲍的幼鲍,平均长24.8 (8~50) mm,在放流的1~2个月内离放流点5~6m,6个月后迁移30~40m,放流1年后在直径50m以内 (浮等,1984); 杂色鲍幼鲍于放流后第1~2年内大多数在距放流点10~30m范围内,少数达30~50m,第3年大多数在30~50m以内,个别移动80m(杨瑞琼等,1985); 欧洲的疣鲍移动性很小,除在放流后的头几天稍有几米的移动外,在12个月后重捕时多数在距放流中心的5m内捕到 (Forster,1967); 而南非的中间鲍却较活跃,在放流的45枚中,一个月后就有5只爬出200m远,有23枚平均一年爬行914m(Newman,1966)。鲍的活动能力不仅因种而异,即使同种个体的大小之间亦不同。一般个体越小越活跃,而老的个体显得迟钝。Momma报告它们有归巢的习性,在夜间出外寻食后,白天又爬伏在原来的巢穴中(Mottet,1978)。

通常水平移动是以寻找食物与藏身的洞穴为目的。在海流畅通、藻类繁茂、礁石缝隙多的海区,它们较少有迁移活动。对三个不同条件的海区的光滑鲍活动的长期观察表明,在岩礁缝隙多的海区,鲍的活动很少; 在没有缝隙的海区,它们活动频繁; 在有限可利用缝隙的海区,随着缝隙的减少而活动增加 (Shepherd,1986)。杂色鲍喜欢藏身洞隙的大小近似于鲍的身体,小洞隙往往是密度最大的地方,如果将其中的鲍取出,几天后又有新的补充; 相反,如果洞隙太大所栖息鲍的数量却少 (杨瑞琼等,1985)。

除水平活动外,鲍尚有垂直活动。这往往与周年的水温变化或繁殖期的集聚有关。对山东长岛皱纹盘鲍的周年观察发现,该海区的皱纹盘鲍在仲春随水温上升而向浅水移动,增强摄食; 至6~7月份达潮下带,且集聚于岩礁表面,此时正是繁殖期; 到了初冬,随着水温下降、摄食减少向深水移动,抵达10m多深近泥滩边缘处就很少活动,以度过严冬与早春 (张立言、聂宗庆,1982)。该结果和对辽宁的长海县与大连市海区所调查的相一致。罗有声等 (1982) 报道,在辽宁皱纹盘鲍的活动范围在水深5~15m的潮下带。通常幼鲍栖息在水较浅处,成鲍多栖息在水较深处。垂直分布依季节而变动。冬季往往撤出海藻丛生区而集中于更深水处; 夏季表层水温高,鲍摄食旺盛,多集中分布于浅水海藻丛生的区域。在繁殖期有集聚的习性,亦见于其他的种类。Shepherd (1986) 报道光滑鲍也有在繁殖期由深层向浅层移动,或由岩礁缝隙爬向表面,出现了以繁殖为目的的集聚行为,过了繁殖期后则又各自分散开。这一习性对于两性的相互诱导从而集中排精、产卵,以提高卵的受精率,却是很好的适应。

总而言之,鲍是定居性较强的动物,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很少移动。这种定居的习性,加上生长缓慢且又是草食动物,选作放流增殖的对象是非常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