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三节 锯缘青蟹的养成

2023-02-09

Section 3 GrowOut of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Forsk第三节 锯缘青蟹的养成l)场地选择 场地应选风浪平静的内湾,中潮带附近,潮差 (tidal range) 较大,便于排灌水。盐度13‰~25‰,雨季盐度不低于7,水质澄清,无污染处。底质沙泥,适宜蟹潜伏,甲壳颜色美观,有利销价。种苗丰富,饵料充足,交通方便。

蟹池的构造 专门建的蟹池(crab pond)面积一般以0.07~0.2hm2为多。也可用对虾养殖池养蟹。池水深保持1.5m以上,池堤可用泥堆成,石块砌成或混凝土结构。泥堤要有防逃设施,可用沥青纸围上40cm左右,或用网片、竹箔围栏。石砌堤顶内折以防蟹外逃。闸门宽度依面积而定,如面积0.1~0.2hm2设一个闸门,宽为70cm左右。

蟹苗的来源 当前人工养殖的种苗,主要是采集天然苗种。在南海沿岸种苗的旺季是5~7月和9~11月。捕苗的方法有: ①蟹篓结饵诱捕: 常在内湾或河口作业。篓用竹笏编织而成,蟹易进难逃出。诱捕时,把诱饵 (如贝肉等) 夹在篓内,然后沉没海水中,经常起捕,反复进行。此法捕获的种苗不易受伤,是养殖最佳种苗。②利用摄食习性 (feeding behaviour) 进行捕获: 此法是利用青蟹涨潮时觅食、退潮时匿藏洞穴的习性。退潮后在泥滩或贝类养殖场 (shellfish farm) 周围,有目的踩踏一行行脚印或做一些洞穴,次日退潮时可在上述处捕到大批蟹苗。③网具捕苗: 可用拖网 (trawl)、定置网 (set net) 及港塭中装捞网捕获。由于水流冲击和渔获物相挤压,损伤较多,苗的质量较差。如果鱼塭装捞,要勤起网,可减少蟹苗受伤,获得 较理想种苗。

蟹苗的选择 作为养殖蟹的种苗,要求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无受伤,无病,无大的寄生物附在体上,生活力强。以往天然蟹苗丰富,多采用育肥 (fattening),当前蟹苗供不应求,只要捕到蟹苗,不管个体大小,均利用作为养殖。育肥的蟹多选用雄蟹每只150g以上,雌蟹每只200g以上。根据雌蟹是否交配 (mating) 及性腺成熟程度,广东群众习惯把雌蟹的种苗分为三种规格: ①未交配蟹,俗称白蟹或蟹姑。体重150~200g。腹脐 (节) 呈灰黑色。将蟹对着较强的光线下观察,从头胸甲 (carapace) 两侧的9个侧齿 (lateral tooth) 至眼的基部,看不到卵巢腺。这种未交配过的雌蟹不能发育成卵巢成熟的 “膏蟹”,但可养成肉蟹 (肥蟹),或者配上一定比例的雄蟹,交配后可养成膏蟹,大约要养40~50d。②瘦蟹,是初交配过的雌蟹,体重200g以上。在光线下观察,在头胸甲两侧从眼的基部至第9个侧齿,有一道半月形的卵巢腺(ovarial gland),上下方均呈透明,是卵巢要扩张的范围。若打开腹节上方,用手轻压则可见到黄豆大的乳白色圆点,此蟹经30~40d饲养可成卵巢丰满的膏蟹。③花蟹,是由瘦蟹经过15~20d人工饲养,卵巢逐渐开始发育和扩大,但未扩展到甲壳的边缘上。在光线下观察,仍可见到一些透明的地方,卵巢犹如一条半月形的曲线。腹节上方的圆点已变成橙黄色,即卵巢的形成。这类蟹再饲养15~20d可成膏蟹。

当前我国东南沿海养青蟹用的种苗,多数采购体重20~50g/只。也有不少地区采捕刚变成幼蟹不久的,个体甚小,大约500~1 000只/kg。这些种苗入池前要调节盐度,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最好按其个体大小不同,分池养殖。若能分出雌雄蟹时,要合理搭配,有利其自行交配。有的地区将蟹养到150g/只左右,再挑选、合理搭配进行育肥。

蟹苗的放养 目前养殖青蟹分为单养 (monoculture) 和混养 (polyculture) 两种方式。单养是利用专门建的蟹池,或者对虾养殖池适当改建进行养殖。4~5月开始放苗,一养殖多造 (茬),有的进行轮捕轮放(catching and stocking in rotation)、捕大留小的措施,全年进行养殖。因资金、管理水平限制,加上种苗较缺乏,多数是疏养,每公顷放7 500只左右,密度大者也有15 000只/hm2以上。雌蟹混养在池中,雌雄比例为3~4:1,让其自行交配。如果放养种苗体重20~50g/只,经2~3个月饲养,可达到商品规格。若放人工育苗的幼蟹,要养殖3~4个月可达到商品规格。

瘦蟹育肥饲养,在南海沿岸一年四季均可放养,放养量要根据季节、个体大小、饵料和蟹池的环境条件等来定。通常是夏季少放苗,秋、冬季水温较低多放苗。各地放苗量多在30 000~60 000只/hm2,按大小不同规格分池放养。经20~40d饲养,可达到商品规格 (膏蟹) 出售。

混养是指青蟹与其他种类混合养殖。通常是青蟹与对虾、鱼类、藻类 (江蓠) 混养,充分利用水体,达到增产目的。我国台湾青蟹池多品种混养相当普遍,青蟹与斑节对虾、新对虾、遮目鱼和江蓠等混养在一起,彼此生长均很好。广西沿海普遍是青蟹与长毛对虾 (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 混养。以青蟹为主,搭配长毛对虾养殖,或以长毛对虾为主,搭配青蟹养殖。前者放青蟹苗 (50g/只) 7 500只/hm2以上,长毛对虾放苗22 500~45 000尾/hm2。后者放长毛对虾苗22.5万尾/hm2,再搭配放青蟹苗750~1 500只/hm2。通常是先放对虾苗1个月左右,再放青蟹种苗。饵料充足时不会有互残现象,且对虾类有 “清道夫” 作用。青蟹与江蓠(Gracilaria sp) 混养,在广东湛江沿海是较普遍的养殖方式,在蟹池中放入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此江蓠常年能生长,起隐蔽作用,又能吸收水中的氨氮,起着净化水质作用,两者均有互利。

饵料 青蟹以肉食为主,也摄食一些腐烂植物。常用的饵料是低值贝类、小杂鱼、虾、蟹类。尤其小贝类为佳,如篮蛤 (Aloidis sp.)、寻氏肌蛤 [Musculus senhousei (Benson)]、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Linnaeus)〕、鸭嘴蛤 (Laternula sp.)、锥螺 (Turritella sp.) 和玛瑙螺 (Achatina sp.) 等。群众反映投喂锥螺,青蟹易肥满,卵巢成熟快。投饵量应依季节、水温、水质等不同而定。青蟹在水温18℃以上摄食旺盛,水温25℃左右摄食为最高峰。水温低于13℃或高于30℃,摄食量减少,要少投饵。以投杂鱼为例,日投饵量 (daily ration) 以蟹的体重5%~7%。若以篮蛤为例,投喂锥螺为青蟹体重27%左右。根据水质、水温适当调整,通常大潮期多投些,反之则少投。青蟹昼伏夜出,早晚两次投喂,早上投喂量 (feeding level)占20%~40%,傍晚占60%~80%,水温高时不宜在中午投饵。要均匀投在池的四周,避免蟹争斗引起损伤。每次投饵最好分两次,使强、弱蟹都有机会摄食。

管理措施 保持合适的水位。青蟹池水深保持1.5~2.0m。冬季无风有太阳的天气,适当降低水位,经太阳晒后,可提高水温。寒潮来临前适当加深水位。暴雨前也要加深水位,保持盐度较稳定。勤换水。一般2~3d换一次水,换水前后盐度不要变化太大。排水时水位要保持20cm以上,排水过干,因蟹爬动以及进水冲击,泥浆易把蟹淹没,时间长了蟹会窒息死亡 (suffocation)。若在较淡的地区养蟹,暴雨后排去表层水,适当进入海水,保持适宜的盐度。换水宜在早晚进行,夏季避免中午进行。常检查。5~9月蟹的活动力强,容易外逃,尤其在天气闷热时,要经常检查堤上围拦设施是否损坏。检查闸门是否漏洞、缺口。每次收获后,要全面检修堤闸。观察摄食和清除残饵,观察投饵量是否适量以及卵巢发育情况,对投饵量作适当增减。每天要清除残饵,通常在排水时进行,捞起贝壳,搅动残饵处,让污泥浊水及残饵随水流流出。防止互相残食。青蟹性凶猛好斗,常发生互相残食,尤其是在蜕壳期间,常遭强者残食或伤害,导致成活率降低。预防的措施是投足饵料,设置人工隐蔽物,及时收获卵巢饱满的 (膏) 蟹。隐蔽物可用竹、瓦筒、塑料等,使蟹蜕壳时有藏身之处,可避免被残食。在个体大的瘦蟹放入池中10d,要常抽样检查。进水时卵巢饱满的蟹会逆水,可以用抄网捕获,减少损失。病害的防除。在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盐度突变引起死亡、细菌 性和寄生生物三种类型。

盐度突变多发生在雨季或暴雨后。蟹池盐度大幅度降低,蟹的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等生理机能不能适应,引起卵巢发育受到抑制,时间长了卵巢会发生腐烂,引起死亡。或者步足 (walking leg) 基节和腹节呈水肿现象。因此,暴雨后要及时换水,加深水位。若发现到病蟹应及时分养,以免传染。

蟹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底泥黑化,伏底青蟹经一段时间养殖,鳃区、腹节刚毛变黑,时间长常发生大量死亡。检查发现,多数是细菌引起的,更多情况可能是弧菌 (Vibrio sp.) 引起的。

寄生生物在青蟹养殖中,多发现茗荷 (Lepas sp.),尤其盐度较高的养蟹池,久未蜕壳的蟹在鳃中常见。茗荷附着在鳃中数量多时,影响呼吸。若早晚水中氧气少时,易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蟹池中若脊尾长臂虾[Palaemon(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 多时,不但争食饵料,而且脊尾长臂虾会用额角刺死正蜕 壳的青蟹而食之。

在养殖中也发现蜕壳不遂而引起死亡的,此症是青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而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死亡。其原因大致有池水盐度高引起蜕壳困难,饵料中长期缺乏含钙较多物质,蟹的密度大、 水中溶解氧不足而引起死亡。

收获 育肥蟹一般是20~40d可收获,人工育苗一般要养殖4~5个月,体重达250~400g收获。收获标准是雌蟹卵巢发育到充满甲壳,约占80%~90%; 肉眼可观察到头胸甲前后缘、心区、肠区及腹节的基部都充满卵即可收获。如果卵巢过分成熟,蟹易死亡,不利于存放和运输。雄蟹体重200g/只以上,肌肉饱满,也可收获,当肥蟹出售。

收获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抄网法。在温暖季节,潮汐初涨时,成熟的蟹常逆潮游到闸口附近戏水。利用逆水习性,用抄网捕之。②装捞网收捕。装捞网是锥形,用网片或竹笏制成,大小随闸门而定。涨潮时成熟的蟹多集中在闸门附近,退潮时排水蟹顺水而出,即可捕之。但要勤起网,避免太多蟹集中网中损伤。③笼捕。用竹笏编成长方形的竹笼,其高和宽与闸门相同。涨潮时将笼放人闸门处,然后打开闸门,放水入池,蟹便逆流而来,进入笼中,待平潮关闸板,再将蟹笼提出。④干池法。将蟹池水排干捕捉,用专制的耙,结合网捕之。

运输出售时,将蟹捕起后放入木桶或箩内,要放一些绿色树叶,防止互相咬伤。最好逐只绑起来,装入箩中。若夏季长途运输,每天要将蟹泡入海水中数分钟,或者喷洒海水,这样能保持3~4d不死亡。冬季运输,竹箩内要铺上蓆包或稻草,避免受冻,每天适量喷入海水,能活6~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