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一、水霉病

2023-02-09

Saprolegniasis症状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病鱼在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症状时,菌丝已向鱼体伤口侵入,并可能已深入至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故俗称 “白毛病”。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黏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图10-4-6)。

一、水霉病

图10-4-6 患水霉病的鳙

感染了水霉的病鱼和鱼卵,由于外菌丝长满成棉絮状,故肉眼可以辨认出。但由于水霉的感染往往是由于鱼体受伤后, 细菌和寄生虫侵入而发炎引起的。掌握这一特征,更有利于辨认鱼病病状而正确确诊。

危害性 水霉病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都可感染。患病的鱼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以早春晚冬最为常见,在我国各养鱼地区都有流行。

一、水霉病

图10-4-7 水霉属模式生活史

1.外菌丝 2.动孢子囊 2a.第一代动孢子囊 2b.第二代动 孢子囊 3.厚垣孢子及其菌丝 4.产生雌雄性器官的菌丝5.第一游动孢子 6.第一孢孢子 (静止) 7~10.第二游动孢子萌发 11.第二游动孢子 12.第二孢孢子 13~14.第二孢孢子萌发 15~16.未成熟的藏卵器和雄器 17.藏卵器中多数的核退化,存留的分布在周缘 18.成熟的雄器 19.藏卵器 中未成熟的卵球 20.藏卵器中卵球已受精和卵孢子形成

21.卵孢子 22.卵孢子萌发

一、水霉病

图10-4-8 绵霉属模式生活史

1.外菌丝 2.动孢子囊 3.厚垣孢子 4.产生雌雄性器官的菌丝 5.静止的第一孢孢子 6~8.第二游动孢子萌发 9.第二游动孢子 10.第二孢孢子 11~12.第二孢孢子萌发 13~14.未成熟的藏卵器和雄器 15.藏卵器中多数的核退化,存留的核分布在周缘 16.成熟的雄器17.藏卵器中未成熟的卵球 18.藏卵器卵球已受精和卵 孢子已形成 19.卵孢子 20.卵孢子萌发

病原 我国养殖鱼体上常见的水霉有13种,隶属于2科6属,即水霉科(Saprolegniaceae) (图10-4-7、图10-4-8)中的同株水霉(Saprolegnia monoica Pringsheim,1858)、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 (Oruith) Thuret,1850]、寄生水霉 (Saprolegnia parasitica Coker,1923)、两性绵霉 (Achlya bisexualis Cok-er et Conch,1927)、尾细囊霉 (Leptolegnia caudata De Bary,1888)、平滑丝囊霉 (Aphanomyces laeuis DeBary,1860)、蜗旋丝囊霉 (Aphanomyces helicodes Minden,1912)、星状丝囊霉 (Aphanomyces stellatus DeBary,1860)、糙壁丝囊霉 (Aphanomyces scaber De bary,1860)、厚壁丝囊霉 (Aphanomyces crassus Nie etLi,1982)、新珠形异霉 (Allomyces neomoniliformis Indon,1940)、反常异霉 (Allomyces. anomallusEmerson,1941) 和一种腐霉 (Pythium sp)。它们都是寄生在鱼类体表的伤口上和死的鱼卵上,即凡鱼体未受伤者绝对不会感染,而受伤者一般均会感染。

有生命力的胚胎和健康鱼的表皮细胞能经常分泌一种抗霉素黏液来抵抗菌丝夺取其养料,如悬浮在卵间质中的菌丝,因得不到养料就不能继续生长。但是,这种抗霉素随生活力的衰落而减退,细胞一死,抗霉素则立即完全丧失,因而菌丝体就能畅所欲为地获得其所需要的养料。抗霉素似乎与黏液细胞有密切关系,组织受伤,黏液细胞坏死,也就没有抵抗水霉生长的抗霉素,所以水霉菌在活鱼的伤口上蔓延很慢,然而,鱼一旦死去,在短期内就蔓延全身。

防治方法 在捕捞、搬运和放养过程中尽量仔细操作,切忌使鱼体受伤,避免水霉感染。5%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10min。鳗鱼苗种进池前可浸洗1~2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