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六、对虾病毒病

2023-02-09

Viral Disease of Penaeid shrimp症状 世界上,养殖的对虾约20余种,我国有近10种。1990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小范围发生对虾病毒病,1993~1994年在全国大面积暴发对虾病毒病。病虾一般靠近水体表层游泳,有时旋转运动,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停止吃食和生长。体表和鳃上容易附生底栖硅藻、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和丝状细菌等。头胸甲和尾部表壳上长满了白色斑点,病虾最终卧于池底死亡。

危害性 1993年和1994年,我国沿海养虾地区大面积暴发虾病,几乎70%的养殖面积发病。总共减产对虾十几万t,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使我国从一个年产20多万t养殖对虾产量的高产国家一下变成对虾进口国。

病原 病原体是病毒。一种对虾可被多种病毒感染,一种病毒可感染多种对虾。国内外已见报道的对虾病毒近20种,但真正引起对虾大量暴死的病毒主要有四种: 对虾杆状病毒 (Baculovirus Penaei,BP),可引起幼虾和溞状幼体 (zoaea) 及糠虾 (nysis) 急性死亡,24~48h内死亡率为100%。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onodon Baculovirus,MBV),易感宿主主要是在对虾幼期,发病后3~5d死亡率为100%。黄头杆状病毒(Yellow-head Baculovirus,YBV),感病的对虾在10d内死亡率为100%。传染性皮下组织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HHNV),幼虾在感病后2~3周时死亡率90%。对虾病毒已呈全球分布状态。许多无病症的对虾并非健康,很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对虾病毒病的传播分纵向和横向两条途径。患病的亲虾通过卵巢 (ovary)或卵膜将病毒传给后代,这是纵向传染途径; 横向传染是通过吞食或接触带有病毒的食物或水体等引起感染。如对虾一旦感染了IHHNV,便成为该病毒的终生携带者,并传给后代。

防治方法 筛选、培养抗病虾品种; 虾池的彻底消毒; 提高监测水平,及时清除带毒亲虾; 隔离带毒幼虾,消毒或销毀; 加强防病养殖措施。适时清理消毒虾池,合理确定放养密度,提高饵料质量,改善养殖水体的小环境等综合管理方法,增强对虾抗病毒病的能力,到达增加对虾产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