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5 Artificial Culture of Man fish,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Blanchard)养殖大鲵的水与环境要求 水源以清、凉、流水为好,上游要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如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水温对大鲵的摄食、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决定性作用。摄食活动的强弱视水温而定。一般认为大鲵适宜水温是10~25℃,最佳水温是18~22℃。经养殖实践,广东珠海地区的大鲵8~15℃开始摄食; 16~24℃摄食最旺盛。此时发育速度较快; 25~28℃摄食明显减少; 29~32℃停止摄食。大鲵在珠海改变了冬眠习性,全年可均匀生长。水温2℃亦摄取食物,水温低于0℃才停止摄食。为了解在高水温条件下不同体重大鲵的生长情况,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在露天水泥池,将53尾大鲵按体重大小分成4组进行了半年的养殖。其结果是: 7月份,月平均水温降到25℃以下,平均体重才开始回升。但是,各不同体重组在高水温条件下体重负增长情况有差异。其趋势是,在500~5 000g/尾的体重范围内,小个体体重负增长的时间较迟,而且在高温过后,其体重较早稳定增长; 而大个体开始出现体重负增长的时间明显早于小个体,而且高温过后,其体重的恢复迟缓; 高温期间,大个体体重负增长量也明显大于小个体。在水温条件相似的月份,大鲵体重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如5月份平均水温22.7℃,平均体重增长率为9.6%; 6月份平均水温24.5℃,平均体重增长率5.0%; 而到了10月份,水温已下降到23.3℃,体重仅增长1.6%; 11月份平均水温20.9℃,体重仅增长4.5%。可见高温前的体重增长率明显高于高温后的体重增长率。在不同的体重组中,体重越大,这一趋势越明显。从高水温条件下大鲵体重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高水温 (大于25℃)条件对大鲵的生长是不适合的。在此条件下,体重较小的个体,对高水温的耐受力较强,但所有个体在高温条件下体重都会出现负增长。在高温过后,大鲵的生理机能要有一段恢复期,体重较小的个体新陈代谢较旺盛,所以恢复也快。
有人认为,大鲵用肺呼吸,水质好坏对其生长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虽然大鲵是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如水中的pH、溶解氧、氯化物、氨等对它影响是很重要的。大鲵较适宜的pH是6.5~7.5,pH 9时可导致大鲵毁灭性死亡。新建的水泥池一般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并换水数次后方可使用,用生石灰消毒时也应特别注意。溶氧有机物耗氧一般不会给大鲵构成很大危害,但溶氧高对它生长有利,以溶氧大于3.5mg/L为宜。池中有机物耗氧主要来源于大鲵排泄物和过剩饵料,它与池水滞留时间呈正相关,故通过不断换新鲜水来源减少这一耗氧因子。另外,还注意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氯化物、硫酸盐和硅酸盐、氨 态氮和亚硝态氮及余氯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大鲵具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养殖池要避免强光照射,池内要设隐体洞穴等。
幼鲵的养殖 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20天待池水pH稳定在8.2以下,才能放养大鲵苗。在放养之前池要用漂白粉或敌百虫或其他药物消毒、杀灭敌害生物。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2g或亚甲蓝0.5g对水浸泡5min。幼鲵室外养殖池一般5~10m2,室内池一般2~5m2,每平方米一般养幼鲵10~30尾。 幼鲵摄饵能力较弱,故要勤投适口饵料。幼苗刚入池后投红虫、水生小昆虫、小鱼虾或鱼浆、肉浆。饵料质 量要好。幼苗池面积小、水位浅、放养密度较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因此,幼苗池内要每天换一次新水。 换水前要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干净,使池水一眼见底,pH6.5~8.5。幼苗入池后,每天要作好气温、水温、 投料品种、投喂量、吃食情况及观察幼苗活动记录。幼苗入池后,可能由于运输或受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的 10d左右时间不摄食,即使不摄食也不会死亡。幼苗池水一般保持10~15cm深即可,池内可放些卵石、石 块、以供幼苗隐身。幼苗每天要投喂饲料两次,上午8时、下午5时时投料。养殖中发现个别弱苗时,要分 开单独饲养。
成鲵的养殖 大鲵养殖分室外养殖与室内养殖。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m2,池深1.2~1.5m; 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m2,池深0.8~1.0m。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鲵种放 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室外大 池养殖密度应稀,一般每平方米1~3尾,室内养殖每平方米3~7尾。大鲵的生长除环境、饵料以外,与放 养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据实验,大鲵在不同的密度下饲养效果不同,密度低的组平均体重净增长及体重的 增长率都高于密度高的组;养殖密度越高,其饵料系数也越大。
大鲵属肉食性动物 (carnivorous animal)。在野生环境中,主要摄食对象是蟹、蛙类、水生昆虫、鱼类、 蛇及动物残块,其中蟹占44%,蛙类占8%,鱼类占13%,水生昆虫占有9%,其余占26%。人工养殖条件 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内陆省养殖大鲵的要投淡水鱼、蟹、蛙、螺肉、蚌肉、牛肉、羊肉及动物下脚 料等;沿海省还可以投喂海水鱼类。利用配合饲料养殖大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鲵的日常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饲养的优劣与大鲵的生长速度、疾病发生率及经济效益极为密切。日常管理一是勤观察,大鲵多在夜间觅食,且活动迟缓,对过于活跃的动物性饵料捕食有一定 困难,在人工条件下要对活饵料作适当处理,且投饵以小量多次为佳。同时要勤巡池,并观察、记录生活情 况;二是看水质,大鲵对水源要求较冷,清新不污染,平时需水量虽不甚大,但要有一定流动水为好。水色 浑浊和透明度不够,就要换入新水。看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便于采取有效措施;三是投喂饲料。投饵品种 不宜单一,且要质好又新鲜,以免影响生长;四是大小分开、按级分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大鲵个体差 异一般很大,体质也不一样,如不按时分池,就会出现因争食互相咬斗,造成伤亡或是弱者被食;五是要注 意防逃。成鲵养殖池池壁要求1m以上,池壁上方要做一T型防逃板。大鲵逃逸力最强的时间是暴雨、雷电之时,另外,大鲵对酸碱特别敏感,养殖中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