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一章 稻田养鱼的历史和现状

2023-02-09

Chapter 1 History and Status of Ricefish Culture稻田养鱼 (ricefish Culture) 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鱼,达到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又收鱼利的效果,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生产形式。稻田养鱼的养殖对象已发展为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经济动物 (aquatic economic animal)。它是充分利用稻田水体、土壤肥源和生物资源开展种稻养鱼、种养结合、利稻利鱼的先进方法,亦可称稻田养殖。

稻田养鱼的主要生产类型有两种,即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 (ricefish rotation)。稻鱼共生是指在同一生产季节,鱼和稻同时生活在同一稻田环境中。根据不同气候地域条件和农作制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了相应的技术措施,有效地促进物质良性循环,使能量朝着稻鱼双方有利的方向流动,从而达到稻鱼双增产的效果。如稻田养草鱼种、垄稻沟鱼、稻鱼萍结合、稻田与田头坑塘相结合、宽沟稻田养鱼等种养模式。近年来又发展了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鳖等稻田养殖名、特、优、新的水生经济动物的高效益型的稻田种养模式。稻鱼轮作是指利用同一稻田,在不同季节分别进行种稻和养鱼,即一年之内只种一季稻,余时灌水养鱼。充分利用冬闲田、囤水田及湖区低洼田的水稻收获后再行养鱼生产。种稻时也可以开展稻鱼共生,水稻收割后继续养鱼,即稻鱼轮作。

随着稻田养鱼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稻田养鱼产生的效益愈来愈显著,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稻田养鱼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产。实践证明,凡是稻田养鱼发展较快的地区,粮食也在同步增长。稻田养鱼为社会增加了大批量的水产品,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稻田养鱼使农民减少支出,增加效益。稻田养鱼保肥增肥,可少施化肥; 鱼能吞食许多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还能减少稻农中耕除草的繁重体力劳动。稻田养鱼提高了农田的蓄水能力,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稻田养鱼,相应地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了鱼沟鱼溜,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水稻抗旱。稻田养鱼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少施或免施农药和除草剂,减少了环境污染源。稻田中大量孳生着蚊蚴、蝇蛆甚至还有钉螺,它们是传染疟疾、丝虫病、脑炎、血吸虫病的媒介或中间宿主。稻田养鱼后,这些有害生物就能大量地被鱼类吞食,减少了疾病的传染媒介和中间宿主。总之,稻田养鱼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稻田养鱼历史有2000年以上。从考古资料得知,稻田养鱼早在公元前100年以前就已出现在汉中盆地的勉县两季稻田中,而且成为陪葬品。出土文物把文献记载的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比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魏武四时食制》 的 “陴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的记载提前了200多年。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和浙江、福建等省区的丘陵、山区,且多为冬囤水田、冷浸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稻田养鱼有所发展。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也为稻田养鱼提供了苗种基础,有利于稻田养鱼的发展。70年代初,倪达书研究员在总结我国稻田养鱼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以鱼支农,以鱼促稻” 的设想,开展了稻田养鱼试验,获得了稻鱼双增收的良好效果。以后又在实践中认识到稻田养鱼后新的稻田生态系统中稻鱼之间存在着共生互利关系,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并由中国科学院列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稻鱼共生理论 (ricefish mutualism),阐述了稻田养草鱼种的生态功能; 制定了稻田养鱼的技术操作规程,确立了稻鱼配套的几种模式,并进行了农渔结合的试点。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稻鱼矛盾,达到了稻田养鱼鱼促稻、稻谷增产鱼种多的目的,增产增收,使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恢复和发展稻田养鱼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稻田养鱼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许多新经验。从总体看现状,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稻田养鱼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已发展到98.33万hm2,产鱼23万t,增产稻谷45万t。二是开展稻田养鱼的区域不断扩大。稻田养鱼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三是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稻田养鱼由传统的平板田粗放低产模式向沟凼结合、沟塘结合、高埂深沟、垄稻沟鱼等高产高效的种养模式发展; 由过去主要利用单一的 “冬水田” 养殖向油 (菜) 稻鱼、稻鱼麦、稻稻鱼的养殖模式发展; 由单一养殖品种向名特优新水生经济动物品种等多品种养殖发展,在稻鱼双元复合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稻鱼、萍、笋、菜、食用菌等多元复合结构的综合种植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综合性的立体农业和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 由低水平的自养自给型生产向规模化的商品生产模式发展,成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奔小康的主导农业之一,成了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

我国稻田养鱼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尽管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稻田养鱼,但真 正大面积普及的还不多; 有些稻田大省的稻田养鱼面积并不大; 起步较早的地区也存在低水平徘徊的现象;服务体系薄弱,跟不上稻田养鱼生产的需要; 投入严重不足,也制约了稻田养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