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五、稚蚌的培育

2023-02-09

池塘培育 全自然采蚴脱落的稚蚌,一般就在采蚴池中进行培育。因为经过清淤的采蚴池,池底绝无氧债发生。褶纹冠蚌的鳃纤毛和唇瓣纤毛均较粗壮,滤水能力强,只要水体底部不出现氧债,就能营正常的埋栖生活。稚蚌阶段300~500只/m2,幼蚌阶段200~300只/m2的密度,能生长正常。从稚蚌培育到幼蚌,除定期加注新水外,还要经常补喂适量的米糠屑、畜粪渣或豆渣。当养殖密度 (culture density) 过大时,应及时捕大留小,减小密度。将捕出的幼蚌串养或笼养在水层中。

在整个幼蚌培育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野鸭、家鸭、水鸟、鸥鸟、水老鼠等捕吃幼蚌。当稚蚌成长到壳长达2~3cm时,培育池中便可放养草鱼、鲤、鳊、鲫等杂食性鱼类 (omnivorous fishes),但大型的肉食性鱼类(predatory fishes) 如青鱼等仍可捕吃幼蚌。

农田培育 选择有水源、水流低位的农田,犁耙平整,加高田埂到40cm左右,并开挖水槽使能保持30cm以上深的水位。由于农田土质肥沃、光照和溶氧充足,天然饵料 (natural food) 丰富,适合幼蚌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的要求,因此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培育密度 (rearing density) 通常是100~200只/m2,如果采用微流水培育方式,培育密度可增至200~300只/m2

也可与稻田养鱼 (rice-cum-fish culture) 相结合进行培育幼蚌。在养鱼稻田中套养幼蚌,不存在争饵上的矛盾,只要水质调节和控制得好,在鱼蚌密度适量的情况下,溶氧含量的问题亦不难解决。

幼蚌的成长 褶纹冠蚌幼蚌生长速度是惊人的,通常要比三角帆蚌幼蚌的生长速度快1~2倍。当年蚌在越冬前,一般个体壳长可达8~10cm,最大个体壳长可达18~20cm; 而三角帆蚌的个体,平均壳长一般在4~5cm,少数个体壳长达8~9cm。

如果培育环境的水质偏酸性,贝壳角质层厚,多呈青黑色; 如果是偏碱性,贝壳角质层薄,棱柱层和珍珠层相对增厚,壳表呈嫩黄色。从育珠性能角度衡量幼蚌培育标准时,多取与壳长 (L) 壳高 (H) 的比值而定。L:H>1.7时,认为培育效果欠佳,L:H≤1.7时,幼蚌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