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八节 鱼病防治

2023-02-09

Section 8 Fish Diseases Control短盖巨脂鲤有很强的抗病能力,水温在26℃以上时,养殖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在原产地未见有鱼病报道。在我国长江流域,6~9月份的养殖过程中很少有鱼病发生。但鱼种越冬期间水温在15~20℃时,易患小瓜虫病 (ichthyophthiriasis)、白皮病 (whiteskin disease)、三代虫病 (gyrodactyliasis)、指环虫病(dactylogyriasis) 等。特别是小瓜虫病,暴发性很强,抢救不及时会全部死亡。此外,在越冬期间还发现感染斜管虫病 (chilodontiasis)、车轮虫病 (trichodiniasis)、鳃鞭毛虫病、细菌性烂鳃病 (bacteria gillrot)、变 形虫病 (entamoebiasis)。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鱼体本身受伤和水质恶化两方面所造成,如果在拉网或进池时操作不慎使鱼的鳞片脱落,皮肤损伤,进越冬池后又由于环境较差,鱼的体质得不到及时恢复,极易感染细菌性白皮病和水霉病。再者,鱼在进越冬池时,鱼体没有消毒,带有小瓜虫病原体,也易造成小瓜虫病的感染,引起 大批量死亡。

水质与水温 水质是关系鱼体健康重要的前提,尤其是温室越冬池一定要保持良好水质。换掉有机质过多、水质败坏的水源,以免病菌和寄生虫大量孳生。水温达26℃以上时抗病力强,不易生病; 水温低于24℃时,抗病力明显减弱。另外,水温急剧升降时容易使鱼体发生病理变化。不同阶段的鱼对温差的适应能力也不一致。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差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3℃,温差过大,会引起苗种大量死亡。短盖巨脂鲤的生活温度为12~35℃,水温低于10℃将不能存活。

酸碱度与溶氧 池水的酸碱度以中性偏酸性为宜,pH6.2~7.5生长良好。如果低于5或超过9.5,就会引起鱼的死亡。溶氧低于0.5mg/L时,鱼就发生浮头现象,因此应准备一定的增氧设备备用。

常见鱼病及防治方法 鱼种越冬之前操作不仔细,或未及时进入越冬池,鱼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冻伤,极易感染鱼病,尤其是小瓜虫、细菌性的白皮病和水霉病等。在短时间内能引起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因此,越冬期间的防病治病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现介绍几种鱼病防治方法。

小瓜虫病 此病由纤毛虫类多子小瓜虫寄生所引起,对短盖巨脂鲤危害极大。病鱼体表出现大量黏液,严重感染时,鱼体表的黏液在水中呈白云状,这是因为小瓜虫幼体侵入鱼的皮肤或鳃的表皮组织,吸取寄生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分泌大量黏液的缘故,感染小瓜虫后,两天内即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防治方法: 采用硝酸亚汞 (0.2~0.4) ×10-6浓度全池泼洒,同时提高水温24℃以上。泼药后第二日,小瓜虫被杀死脱落,鱼开始恢复正常; 鱼种进入越冬池后每隔20d全池泼洒0.1×10-6浓度硝酸亚汞一次,防止小瓜虫病发生 (注: 该药物不宜多次使用,治病后必须换水)。辣姜汤治疗: 每0.06hm2水深0.8m,用干辣椒粉250g、生姜500g,加水10kg熬汤,然后对水全池泼洒,连续3日。一个疗程,小瓜虫病可得到控 制。

白皮病 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水质恶化和水温不高 (18~20℃) 三方面造成。属细菌性鱼病,对短盖巨脂鲤苗种危害极大。病鱼起初体表、背鳍、尾鳍、颌部轻微发白,发白之处,鳞片轻轻一碰即脱落。严重的鱼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游动缓慢,或头朝上,尾朝下挂于水面。发病到死亡时间短,3d内死亡率达60%以上。防治方法: 越冬池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鱼在进池时应防止鱼体受伤,鱼进池后定期用1×10-6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提高池水温到25~28℃。发生白皮病第一天用痢特灵0.3×10-6浓度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漂白粉1×10-6浓度全池泼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一次,连泼四天; 网箱治疗方法同上,痢特灵1.5×10-6浓度漂白粉2×10-6浓度,在泼药时注意水流动方向,应从流入网箱端泼药,能延长 药物在网箱中停留的时间。

水霉病 病原体为水霉菌,属真菌性病原体。在操作过程中鱼体受伤或小爪虫感染以后,如果水温在18℃左右极易感染水霉病。当肉眼看见菌丝时,菌丝已向内深入肌肉,蔓延扩展,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黏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失去平衡不久即死亡。

斜管虫 鱼种身体发黑,缓缓漂游于水面,体表和鳃上分泌大量黏液,鳃充血,摄食量极少。镜检可见每个鳃瓣有许多斜管虫虫体作前进或翻滚状运动。治疗措施: 用0.7×10-6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 全池泼洒,斜管虫明显减少。第三天可加大药量用2.4×10-6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1.2:1.2) 全池泼洒,待10h左右冲加温水,斜管虫死亡,鱼恢复正常摄食。

长途运输后的疾病与治疗

发病情况及症状 鱼种、亲鱼用塑料袋长途运输后,次日可发现鱼种、亲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亲鱼触摸时可感体表粗糙、无黏液,背部及基部周围明显。鳃盖因侧卧磨擦露出鳃盖骨,吻部红肿破裂,背鳍、尾鳍基部或全部充血,鳍条分叉呈扫帚状,皮肤患处有灰白色棉毛状附着物。伤口组织部分坏死,病鱼游泳迟缓,食欲不佳; 鱼种体表鳞片脱落较多,表皮呈红色或成白色。病鱼种在水面慢游或窜游,不摄食或极少摄食,下池几日后死亡较严重。根据症状诊断,亲鱼和鱼种都因长途运输擦伤体表,感 染了肤霉病和靠皮病病菌。

治疗方法及效果 根据短盖巨脂鲤亲鱼、鱼种患病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遍洒与浸洗 亲鱼和鱼种均先用孔雀石绿和食盐混合全池遍洒,亲鱼池的浓度为1×10-6的孔雀石绿加 0.3%食盐; 鱼种池的浓度为0.7×10-6浓度的孔雀石绿加2%食盐。

浸洗 亲鱼0.5×10-6浓度的孔雀石绿加1.5%食盐浴15min,鱼种0.5×10-6浓度的孔雀石绿加1%食 盐浴15min。遍洒与浸洗每两天交替使用一次。

涂抹法 药物分二组,PG青霉素、维生素B2为一组; 磺胺脒片盐酸溴片为一组,混合研制粉末后,各再加0.6%生理盐水调成糊状,涂抹在亲鱼体表患处,隔日一次,连续五次,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