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四节 虹鳟人工繁殖

2023-02-09

Section 4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Rainbow Trout亲鱼的质量 亲鱼是繁殖鱼苗、发展养殖生产的重要前提。在引进虹鳟养殖的地区,其亲鱼主要是从养殖场 (farming ground) 中挑选质量最好的雌雄个体,供作繁殖亲本。选择和培育好亲鱼是决定人工繁殖效果和成鱼生长效果好坏的重要关键。亲鱼挑选以无畸形、外形好、颜色鲜艳、游泳快、不迟钝、生长快以及在外界作用刺激下反应敏锐的个体为好,给以饲养培育,一般采用3~7龄的鱼作为亲鱼 (brood fish)。

亲鱼培育 池水流速要大 (每1 000m2池面流量为50~100v/s),溶氧量6mg/L,亲鱼池 (brooder pond)的面积可在300~2 000m2,平均深度1~1.5m,放养量7.5kg/m2左右,或1~3尾/m2,投喂易消化的剁碎的小杂鱼或其他动物性饵料。饲料中人工饵料投喂量 (artificial food) 为体重的0.5%~ 2%,要避免投喂可增加鱼体内脂肪积蓄的饲料。水温保持在5~13℃的适宜范围内,从而可使亲鱼怀卵的质量高、精子的生命力强。反之,饲养在浅流小池中的亲鱼,质量则显著较差。水温15℃以上培育的亲鱼,影响鱼卵的发眼率下降。4℃以下则影响性腺发育 (gonad development),产卵期 (spawning period) 推迟。鱼卵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受精和孵化的效果。优质卵的发眼率和孵化率 (hatching rate) 均高,仔鱼的畸形率出现也低得多。

临近繁殖期需将亲鱼于1个月前进行雌雄分池饲养,避免雌雄混在一起,引起雄鱼发情激烈追逐争斗,造成鱼体损伤。分池时为了刺激精子的产生,可将雄鱼饲养在雌鱼池下游的池子里。

雌雄鱼的鉴别和亲鱼成熟度的检查

分池鉴别雌雄鱼时,从鱼吻顶端区别最明显,侧观也可看出。雌性的吻端钝圆,尾叉 (caudal fork) 较深。雄性则吻端较尖,呈钩状,下颌随年龄的增长向上弯曲增大,尾叉较浅。

繁殖期雌鱼卵巢发育不够成熟的卵或过熟的卵,对受精和孵化的效果均不好,因此需要对亲鱼不断进行成熟度 (maturity) 的检查,以每7~10d检查一次为宜,以期适时获得成熟好的鱼卵。完全成熟的雌鱼特征,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提起尾柄 (caudal trunk) 两侧卵巢下垂轮廓明显,轻轻挤压腹部,从生殖孔可有卵粒流出,优质的卵呈红色,橘红色或橙黄色,卵粒圆而饱满,大小均匀。雄鱼一般情况下,在整个繁殖期均有成熟的精液,把雄鱼捕上用手轻挤压腹部,即可从生殖孔溢出精液,无需特殊检查。质量好的精液呈浓的淡黄色液体,不好的精液,含水分多,呈青色,含精子数量少,而且精子的活力较差。

采卵授精 对已成熟好的雌鱼,要及时进行采卵授精,采卵前两天要对雌雄亲鱼暂停投喂,以免采卵或采精时将粪便挤出,影响卵的受精率。

用干法授精 (dry fertilization),其操作方法为,先将雌鱼捕出,把鱼体上的水擦净,然后一人抱住鱼的头部,一人一手握住鱼的尾柄,使尾部斜下低于头部,腹面朝下,另一手在腹部由前向生殖孔轻轻挤压,先从卵巢的下部 (接近生殖孔处) 开始挤,而后渐渐移从上部挤,卵就从生殖孔 (reproductive opening) 顺畅流出。将卵挤在盛卵盆内 (搪瓷盆或塑料盆),如此重复挤数次,将大部分卵挤出为止。在挤卵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有水进入盛卵盆内。正常的卵流出顺畅,卵粒分离,如果卵从生殖孔流出带有血块,表明卵还没成熟,不适于授精。鱼卵采好后立即把雄鱼的精液直接挤在卵上,挤精的方法与挤卵方法相同,精液挤入量可以1万粒卵挤入约5~10ml计,一般从数尾雌鱼采卵后,取2~3尾雄鱼向卵上挤精液。由于精子在水中生活时间很短暂 (约1min),故在操作时要注意不要使水混入精液,以免影响卵的受精率 (fertilization rate)。

鱼卵挤上精液后,立即用羽毛或用手均匀搅拌,使精液与卵充分接触,然后加入少量清水继续搅拌1min后,卵即迅速受精,搅拌后静置数分钟,再继续换水搅拌数次,以洗除混在卵中的破卵及剩下的精液,冲洗好的卵在加入清水的盛卵盆中静置约1~2h,待卵充分吸水膨胀后,经过计数再移入孵化器中进行孵 化。

采在盛卵盆中的卵也可先用等渗液洗涤一下,除掉破卵溢出的卵黄物质后,再将精液挤入授精,这种方法叫半干法授精 (semidry fertilization),从而可以保证卵的正常发眼。等渗液的配制方法: 将NaCl 90.4g、CaCl2 2.6g (或CaCl2·2H2O3.4g)、KCl 2.4g,溶于10L水中,温度调在5~13℃使用。采卵授精以及用水冲洗受精卵时均需要有遮光设备,避免光线照射。雌亲鱼采卵后还可以继续培育使用。雄鱼采精后经过几天还可再次利用采精,因此在采卵授精时操作要快,亲鱼出水时间不要太长 (一般不超过5~6min),以防止亲鱼死亡。授精过程最好在2~3min内完成,时间长了则影响受精率。

孵化器、鱼卵的孵化和管理

孵化器 受精卵的孵化器具是养鳟场内固定的设施。各国使用的孵化器形式颇多,但任何形式的孵化器,其基本要求是保证适宜的水流,最好地冲洗孵化中的鱼卵。比较通用的孵化器,有阿特金式 (Atkins)孵化器和桶式孵化器。阿特金氏孵化器是亚洲各国早期较普遍采用的,该孵化器是由一个长方形的流水槽和若干个方形的孵卵盘以及放置孵化盘的框架三部分组成。水槽一般用木材制成,也可用硬塑料或水泥制作。水槽规格为长200cm、宽40cm、高30cm,槽内分成四格,在每格内放置孵卵盘。在槽内每格间都装有挡水板,造成从底部向上溢的水流,从底部向上冲洗盛在盘中的孵化卵粒。

第四节 虹鳟人工繁殖

图3—1—1 虹鳟孵化槽的纵断面图

孵卵盘是一个33mm×33mm的钉有铁丝网或聚丙烯硬塑制的筛网的方形盘,盘的边框用1.6cm宽、2cm高的木条制成。盘上铁丝网网目有两种规格: 一种为由长形网目 (2.5mm×4mm) 盛受精卵孵化用,一种为方形网目的盘 (12目的铁丝筛网),叫饲育盘,此盘孵化后期放在上一种网目的盘 (孵卵盘) 下,接孵出的仔鱼用。装孵卵盘的框架,底框为33.2cm×33.2cm,四角固定有27cm高、边宽约3cm的薄角铁。在 整个孵化槽每格上置放一个方木盖将孵卵盘盖住。

桶式孵化器 现在是欧洲广泛采用的鳟鱼孵化器,是用一个塑料桶,在桶内下部距桶底3~4cm处 (通常约在桶高的1/8处) 固定放置一个多孔的塑料板,在此板中央插有一根高出桶上口的直立的塑料管。多孔板上放置孵化的鱼卵,孵化的水流从直立的塑料管注入,从管下端流出再向上翻,经过塑料板的小孔水流向上冲洗孵化的卵,然后从桶上口周壁溢出桶外。孵化桶的规格大小不一,一般桶高27cm,上口内径27.5cm,底部内径小于上口内径。直立的塑料管高29cm,内径3.2cm(通常约为桶上口内径的1/9),多孔塑料板直径约22cm,板上圆孔直径为3mm,板厚2mm。上述两种孵化器都是流水式的孵化。另外,也有用 淋水和浸水的方式进行鱼卵孵化的。

用阿特金式孵化器孵化时,将卵平铺放在孵卵盘上,每盘容卵量在3 500~4 000粒左右,每10盘累置一孵化框架内为一组,放在木槽一格内。一个孵化槽容卵总量的15万粒。桶式孵化器每桶容卵约5万~12万粒,将多桶吊挂在排架上孵化。

孵化器要安置在孵化室内,室内要有遮光设备。

孵化的水质条件 孵化的水质要澄清。pH在6.5~7.4为宜,pH过低或过高容易使孵化产生畸形发育或引起死亡。水温的高低与胚胎发育快慢直接有关,水温低时孵化日数增多,水温高时则缩短。水温在7~13℃较好,在此范围从卵受精到孵出仔鱼日数在50~24d,孵化积温变动在350~312℃。如从卵受精至仔鱼上浮计算,其日数变动在95~45d,积温为665~585℃。水温过低则孵化发育缓慢,过高则会多产生畸形。在孵化过程中,水温要始终保持稳定,变化幅度不超过1℃为宜。虹鳟卵的孵化必须在有流水中进行,以保持有充足的溶氧量。孵化水流量,阿特金氏孵化器的流量可保持在30~50L/min,也可以每1万粒鱼卵以2~4L/min计算注水流量。桶式孵化器注水量需3~6L/min。孵化水流量的大小,可视水中溶氧含量多少而调节。当水中溶氧量低时,水流量需加大,反之可减少。水流量加大,以不冲掉鱼卵为度。

受精卵孵化时对水中溶氧量有一定的要求,溶氧量过少对卵的发育会造成损害,孵出的畸形仔鱼、稚鱼出现率高,如鱼体短、椎骨异常、鱼体背腹侧弯曲等。

据木村、野村1970年资料,水中溶氧量在3.15~5.72mg/L时,受精孵化的发眼率在92.0%~99.4%,但畸形出现率都很高,都在16.7%~53%,溶氧量在7.72~10.15mg/L时,受精卵至孵出的畸形出现率仅为6%~8%,说明溶氧量的多少,主要对孵化畸形出现有极大的关系。可知孵化水中溶氧量需要在7.72mg/L才可以获得优质的仔鱼。据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对虹鳟卵的耗氧量 (oxygen consumption) 实测计算,每10万粒受精卵每小时的耗氧量为260mg,每10万粒发眼卵每小时的耗氧量为440mg,孵出后耗氧量更急剧增加,约为发眼卵的2~3倍。因此对含氧量低的水源,要先进行曝气,然后再供入孵化器。

鱼卵孵化及仔鱼的孵育管理 受精卵经过吸水膨胀后,即装入孵化器内进行流水孵化,如前述水温、流量、含氧量等均对卵的孵化发育有影响,故在孵化期间,要经常观察水温、水流量的变化,检查孵化器注排水闸口水流是否通畅,如在闸口栅栏上发现有堵塞物 (特别在孵化后期,仔鱼出膜后,有大量的脱壳卵膜)须及时清除,定期测定水中溶氧量,溶氧量低时加大流量。此外,在孵化期间还要对鱼卵进行消毒、拣卵。

消毒 为防止鱼卵在孵化过程滋生水霉,受精卵从孵化开始就要定期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有孔雀石绿,用时先将孔雀石绿溶于水中 (每千克水加5mg孔雀石绿) 调成1/20的浓度,然后从注水口加入,每次持续加注1h,视情况可每隔3~4d或每周进行一次。另外,也有用2%NaCl溶液,或用0.5%甲醛液消毒的,用这两种方法消毒时,每次进行30min。卵经过消毒还会使卵膜增加硬度,抑制水霉着生。

拣卵 孵化中的鱼卵中由于有未受精卵 (unfertilized egg) 或死卵 (dead egg),破卵以及发育不良的卵粒混杂在孵卵盘内 (或孵化桶内),这些卵易生水霉(Saprolegnia),水霉能波及着生包围在邻近周围的好卵上,使其窒息致死,故需进行拣卵工作。拣卵用细铁丝制成二条端部较卵稍小成卵圆形的夹子,将死卵 (色变成白色的) 逐个拣出。拣卵时操作要轻快,避免震动刺激邻近的好卵,要在流水中拣卵,以免缺氧窒息。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卵,有敏感期和不敏感期之别,在敏感期的卵受刺激很容易破裂死亡。从受精卵胚盘形成到卵裂期 (孵化水温9℃左右,约在3~5d时间内) 和发眼前后 (孵化第11~38d),此时不敏感,在胚环、胚体节分化期 (约经孵化5~12d) 及孵出前为敏感或最敏感。最好在卵发育出现眼点 (发眼期) 时进行一次性拣卵,此时卵的抗震性最强,拣卵不会影响好卵孵化。避免在卵孵化敏感期拣卵。整个孵化期也可 视情况进行2~5次拣卵。

整个孵化期和拣卵时均要注意遮光,孵化槽 (桶) 平时要用盖板盖上,操作时避免光线照射。因为卵孵化时对光线的抵抗力很弱,尤以发眼期前后为最甚,明亮光线照射数小时,就可导致死亡。

仔鱼 (larval fish) 的孵育管理 孵化至破膜而出的仔鱼,腹下带有一个较大的卵黄囊 (也叫脐囊),不摄食,完全依靠吸收其卵黄囊的营养继续发育生长,仔鱼此时贴卧水底不游动,不喜阳光,但有趋流性,喜聚集急流处。如聚集成堆、水流不畅时,易造成缺氧 (oxygen deficit) 死亡,故要把这一阶段的仔鱼置放在水流通畅的环境里,开始时可放在饲育盘内置阿特金氏孵化槽的槽格中,每盘可放1 500尾左右。也可将仔鱼移入室内小水泥浅池中,密度每平方米放1万尾左右,池水流量可保持在每10万尾20~30L/min以上。

待仔鱼继续发育将卵黄囊吸收缩小了2/3,全长约18~28cm时,卧底的仔鱼则逐渐向水上层起浮,继而渐渐开口摄食外界食物。从孵出带卵黄囊的仔鱼发育到仔鱼上浮阶段所需的时间,大约和从鱼卵受精到孵出仔鱼的前期阶段的孵化时间相差不多。在水温10℃时约20d余。

稚鱼 (young fish) 上浮开口摄食继续发育至卵黄囊被吸收消失,便进入稚鱼阶段,至此孵化工作便告结束。仔鱼发育阶段应加强池水的流量调节,防止仔鱼聚堆缺氧致死。也要注意水池避免光线直接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