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银鱼移植增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

最近更新:2023-03-19

1979年以来,我国银鱼移植已从探索阶段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推广阶段发展。银鱼移植增殖技术推广工作,从长江流域西南部,发展到三北、华东两广及海南各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但是,当前开展银鱼移植增殖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对移植增殖水域的科学论证不足,致使部分移植水面见不到鱼或形不成产量; 全国各地银鱼移植增殖工作发展不平衡,北方大银鱼移植发展较快,南方新银鱼移植相对发展较慢; 个别单位成效不显著; 银鱼移植一次性投资较大,资金不足; 苗种供不应求,银鱼受精卵质量较差,数量不足,个别供苗单位量少质次,直接影响银鱼移植增殖的效果; 水体污染影响银鱼正常生长; 捕捞技术跟不上,捕不到成体或破坏环境,有的单位急功近利,因管理失控,过度捕捞,酷渔滥捕,造成产量不稳,资源浪费或枯竭。

为使我国银鱼移植增殖工作进一步健康、快速地发展,今后应力争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各地要加强对银鱼移植增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正确引导。几年来实践证明,银鱼移植增殖的确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方便易行的资源增殖技术,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开发利用宜渔国土资源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领导,加大推广力度,尽快把有条件先移植增殖的湖库搞上去,使我国的银鱼移植增殖工作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为国家创造最大效益。把银鱼移植与国土水域资源综合开发、菜篮子工程、外贸出口基地、扶贫攻坚计划、丰收计划等结合起来,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并落实银鱼移植工作 “五统一”原则,即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引卵,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培训,统 一市场。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推广力度。银鱼移植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投入资金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主要靠地方、集体和个人自筹资金。由于不少湖库属于贫困地区,资金筹集有困难,可与外省、外单位联合,引进外来资金,采取供卵形式入股或双方签订协议,合理分配效益等形式共同开发。要积极争取财政、税收、金融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发展银鱼移植增殖工作同实施扶贫计划、推广计划结合起来。总之,要多方筹集资金,做到早移植早收益。

依靠科技,抓好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我国湖泊、水库面积广阔,且大多水质优良、饵料丰富,发展银鱼移植增殖的潜力很大,但各地掌握此项技术的水平很不平衡。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搞好技术培训工作,让有条件的湖库管理单位切实掌握此项技术。要加强对银鱼移植增殖工作的技术指导,提高技术水平成功率和效益,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开发新的银鱼品种及新的生产方式,如白肌银鱼增殖、大银鱼池塘养殖试验、短吻间银鱼的移植等,在及时解决生产上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储备工作。建议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即移植水库的本底调查、资源评估、影响资源波动的因素; 大银鱼在新水域和原水域生长繁殖比较; 我 国适宜移植地理界限; 种群的变动规律及增殖利用; 浮游动物生物量与野杂鱼虾生物量和大银鱼种群发展间 的关系; 水库放养的滤食性鱼和7月龄以前大银鱼食物竞争尖锐程度及最大生态经济效益模式; 大银鱼对底层经济鱼类的危害程度及增殖底层经济鱼类的措施; 资源生态管理和合理利用等课题,从而做到科学指导生 产。

建设好移植增殖基地。银鱼移植工作关键是优质受精卵的供应,受精卵质量好坏、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移植成败,各省市应选择1~2个有较好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服务信誉的湖库单位作为本省移植增殖基地,负责提供质量好、数量足的银鱼受精卵。保护银鱼种质资源。中央和地方要分别建立若干个原良种基地,制订 苗种质量标准和供应办法。

加强移植后的增殖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要加强渔政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渔业法规,严禁违章生产,保证银鱼移植增殖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要确定保护期、捕捞期及捕捞工具和强度,随着资源的变动而不断调整作业时间和强度,确定保留资源量的比例和可捕量,及时形成移植—资源管理—合理捕捞—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密切结合的科学体制,管好资源,用好资源。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保护好渔业 水域环境。

研究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合理捕捞量、暂留量以及移入银鱼与原水域中鱼类种群和饵料生物之间的相应关系,凶猛鱼类与浮游动、植物等生物饵料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变化关系,提出合理的苗种放养密 度、资源捕捞量和留存量,制订渔具渔法和开捕期、捕捞量、禁捕期、区、繁殖保护区等科学的管理办法。

加强各地信息交流和协作,充分发挥全国银鱼移植增殖技术协作组的效能,争取尽快把全国银鱼移植增 殖工作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