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四节银鱼资源增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2023-02-09

Section 4 Management of Stock Enhanc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Icefish鱼类的种群结构反映着各个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种群结构也在一定限度内随之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适应性意义。银鱼的种群结构同样具有种的特异性,银鱼为一年生的小型鱼类,生命周期短,因而群体消长变化快。在产卵群体中100%是补充群体 (K),无剩余群体 (D),即D=0,那么,K=P。性成熟个体在初次生殖之后全部死亡,从渔业经营的角度来说,若不及时捕捞,渔业效益便得不到体现,资源则付之东流。这种生命周期短的鱼类资源在环境及捕捞等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容易产生大幅度的波动。如1952~1996年太湖银鱼产量统计,最高年份 (1986) 为2158.8 t,其他年份一直维持在1 700t左右,最低年份(1996)仅为200t,是最高年份产量的1/10,(在太湖银鱼的产量中,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约各占一半)。因此,深入研究湖库中的生物因素 (补偿因素,如密度制约、饵料基础、鱼类种间关系、捕捞等) 和非生物因素 (水位变动,水温变化,风力大小、时间与次数等及其他水文、气象条件) 对银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提出有效的资源增殖措施,加快银鱼的增殖速度,充分挖掘水库渔业资源的内在潜力。保护银鱼资源是持续利用鱼类多样性资源,适应21世纪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持续生态渔业逐步取代目前的经济性甚至是掠夺性的开发。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基点,按照生态系统原理和资源经济规律建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渔业生产体系。主要内容有合理配置银鱼网,规定网目标准; 结合禁渔期、区制定可捕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捕捞对幼体和产卵群体的伤害; 进行资源增殖,保障其更新与恢复; 执行对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定期监测,实施整体协调的大渔业科学管理,让银鱼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

理论和实践证明,银鱼对湖库环境和过度捕捞的反应是积极的,但适应能力弱。银鱼生命周期短暂,属单龄小型鱼类,年满一周龄即性成熟,当即参加产卵,产后亲体逐渐消瘦死亡,按蒙氏种群调节理论,种群自我调节能力强。但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产卵群体基数大小对翌年种群数量关系甚大和产卵季节各异以及对产卵场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初孵仔鱼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底栖自然环境,沿岸区污染浓度高,使胚胎发育在原肠胚期之前就停止,有的甚至在卵裂期就夭折。水库银鱼繁殖保护和增殖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