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二、综合养殖高产池塘的生物环境

2023-02-09

随着建池、整池、清池、灌水、施肥、放养、投饵等饲养管理活动的开展,水生生物群落的种类不断增多、种群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增大、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化。通过种群之间对食物、空间、光热、溶氧、营养等资源的竞争,便呈现出群落的种数继续增加和种类的大型化、群落的总生物量 (total biomass) 增大、各种群的数量趋于相对稳定。自然,每因季节变化和人为因素,也可能出现局部或暂时的波动或突变。通常综合养殖高产池塘的主要群落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底生藻类、周丛生物 (periphyton) 和细菌腐屑。其中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在池塘生物生产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极为重要的作用。

浮游植物及其生产量

群落组成 (community composition) 和现存生物量 (standing biomass) 综合养殖高产池塘常见的浮游植物包括蓝藻(Cyanophyta)、隐藻 (Cryptophyta)、甲藻 (Cyrrophyta)、金藻 (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裸藻 (Euglenophyta) 和绿藻(Chlorophyta) 等门的种类。根据对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及东北等地有代表性的高产鱼池的观测资料 (何志辉等,1989) 表明: 以隐藻(Cryp-tomonas sp.) 为代表的鞭毛藻类常占浮游植物总量的60%以上,硅藻、裸藻、绿球藻等类也占相当比重。综合养鱼高产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列于表2-1-5 (姚宏禄,1996)。施肥主养鲢、鳙、罗非鱼 (非鲫)高产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现存生物量 (standing biomass) 的季节变化列于表2-1-6 (姚宏禄,1996)。通常鞭毛藻类 (flagellatae) 占优势的池塘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变动在20~100mg/L,只在蓝裸甲藻水华高峰期可达200mg/L以上。而东北鱼池水较浅、土质肥沃、肥源充足和日照时间较长,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平均为100mg/L以上,最高值可达200~300mg/L。在北方较干旱地区水质微碱性的鱼池中常见蓝藻长期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常超过100mg/L。通常认为蓝藻塘是管理欠佳的 “老水”。但有些蓝藻,如鱼腥藻和拟鱼腥藻占绝对优势,则是鲢鳙的好饵料,可算是优等水质。在常施化肥的鱼池中则呈现绿藻占优势。

水华类型与水质等级 综合养殖高产池塘的常见优势种群有隐藻水华 (Cryptomonas bloom)、膝口藻水华 (Gonyostomum bloom)、蓝裸甲藻水华 ( Gymnodinium bloom)、角甲藻水华 (Ceratium bloom)、棕鞭藻水华 (Ochromonas bloom)、针杆藻水华 (Synedra bloom)、菱形藻水华 (Nitzschia bloom)、束丝藻水华(Aphanizomenon bloom)、绿球藻水华 (Chlorellaccae bloom)、囊裸藻水华 (Trachelomonas bloom)、尖头藻水华 (Raphidiopsis bloom)、鱼腥藻或拟鱼腥藻水华 (Anabaena或Anabaenopsis bloom)、平裂藻水华 (Meri-somopedia bloom) 等类型。其中隐藻、膝口藻、蓝裸甲藻、角甲藻、裸藻、衣藻、空球藻及棕鞭藻等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属于鞭毛藻类。大多数鞭毛藻类的生物量都较大,它们是滤食性鱼类充足的优质适口饵料,这八个水质都是一等水质。鱼腥藻和拟鱼腥藻水华、针杆藻和菱形藻水华也是鲢、鳙的优质饵料,亦属

一等水质。束丝藻是鲢、鳙的优质饵料,其水华属二等水质。绿球藻水华若是空星藻、盘星藻等大型种类占优势,可属一等水质,若是栅藻和其他小型绿球藻占优势,鲢、鳙不易滤食和消化,则属很差的水质。囊裸藻不易被鲢、鳙消化,其水华属三等水质。尖头藻虽易消化,但体型较小,其水华亦属三等水质。平裂藻是微型藻类,不易被鲢、鳙滤食和消化,其水华是很差的水质。

表2-1-5 综合养鱼高产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养殖类型 鱼池 水样数 浮游植物总量 生物量 隐藻 生物量 硅藻 生物量 裸藻 生物最 蓝藻 生物量 绿球藻类 生物量 甲藻、金藻及其他绿藻 生物量
数量 重量 (104/L)(mg/L) 占总量 数量 重量 比例 (104/L)(mg/L)(%) 占总量 数量 重量 比例 (104/L)(mg/L)(%) 占总量 数量 重量 比例 (104/L)(mg/L)(%) 占总量 数量 重量 比例 (104/L)(mg/L)(%) 占总量 数量 重量 比例 (104/L)(mg/L)(%) 占总量 数量 重量 比例 (104/L)(mg/L)(%)
Ⅰ主养非滤食性鱼 苏州 申庄
主养青鱼 边基池、西眼池 及东眼池 (1983、1984) 34 4 886 51.92 544 23.52 43.37 356 3.56 6.86 73 5.54 10.67 1 322 7.57 14.58 2 019 6.19 11.92 572 6.54 12.60
主养青草鱼 吴县 占上
1号池、14号池 及9号池 (1983、1984) 35 3 148 45.36 298 11.94 26.32 252 2.84 6.26 165 11.80 26.01 611 4.21 9.28 1 629 4.23 9.33 193 10.34 22.80
Ⅱ主养滤食性鱼 南京 刘家圩
1号池 (1979、1980、 1981) 29 9 559 70.67 383 16.49 23.34 150 1.24 1.75 205 16.26 23.01 679 1.63 2.30 7 430 7.79 11.03 684 27.26 38.57
Ⅲ滤食性鱼类 与非滤食性 鱼类并重 无锡 河埒 双元池、大方池、 小方池及大庆 池(1977) 69 46.77 24.21 51.76 4.54 9.71 1.63 3.49 0.64 1.37 8.90 19.03 6.86 14.64

表2-1-6 主养鲢、鳙、罗非鱼高产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南京刘家圩1号池,1980—1981)

二、生物环境

“肥、活、嫩、爽” 的水质指标 综合养殖高产池塘常以隐藻为主的鞭毛藻类占绝对优势。这些水华常体现为饲养管理得法、物质循环良好、溶氧充足、为滤食性杂食性的鱼虾蟹贝等提供了大量优良适口的天然饵料,因而是我国传统 “肥水” 的典型。其 “肥、活、嫩、爽” 的水质指标大体如下: “肥”,浮游植物20~100mg/L,营养盐类较丰富,CODMn10~20mg/L,透明度30cm左右;“活”,隐藻等鞭毛藻类占优势,具有明显水平垂直和昼夜移动变化,因而透明度和水色的水平、垂直及季节变化显著。通常这些鞭毛藻类数量多、质量好,而蓝藻较少; “嫩”,在3~11月间,隐藻等十多个属种的藻类交替或其中二、三种共同形成水华,处于繁殖增长期,细胞未老化,水质肥而不老; “爽”,浮游生物和悬浮有机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池水透明度适中,变动范围为25~40cm,水中溶氧状况较好,傍晚水柱平均溶氧在5mg/L以上; 清晨 水柱平均溶氧在2mg/L以上。

符合 “肥、活、嫩、爽” 条件的,则水质优良。但鱼腥藻或拟鱼腥藻的水华仅表现为 “肥”,也是好水。施用化肥培养的硅藻、绿藻较多,水色 “肥”、“爽”,但不够 “活”,也是较好的水。

浮游植物生产量 浮游植物的生产量是高产池塘最主要的初级生产力。经研究查明 (姚宏禄等,1990、1991、1993),1m以上水柱的光合产氧量占水柱总产量的90%以上。水柱日毛产氧 (PG) 量常变动在3.00~28.92g/m2·d之间 (极值可从1.9到42.3g/m2·d,Sreenivasan,1967),水柱呼吸耗氧 (Pw) 量变动在1.86~19.50g/m2·d之间,PG/PW之比变动在0.78~3.63,通常大于1,平均1.5左右。日P/B系数变动在0.51~4.08,通常大于1,平均1.5左右。年P/B值在300左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分布极为明显,其产量高低是养殖类型、鱼产量水平及主要生态因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初级生产量全年只有一个高峰,常出现在7~8月。主养青鱼型年净产鱼量 (net fish yield) 7.5、11.25、15t/hm2池塘的浮游植物鲜重年毛产量分别为126、140、160t/hm2或净产量分别为101、119、128t/hm2。青、草鱼并重型年净产鱼15t/hm2池塘的浮游植物鲜重年毛产量为172t/hm2或净产量137t/hm2。施肥主养鲢、鳙、罗非鱼年净产鱼7.5、11.25、15t/hm2池塘的浮游植物鲜重年毛产量分别为156.6、299.6~210.5、 277.8~256.0t/hm2或净产量分别为125.3、159.7~161.2、182.2~204.8t/hm2。初步估算: 投饵主养青、鲤、鲩、团头鲂高产池塘的净初级生产力及细菌腐屑等可供产27%~47%的鱼产量; 而施肥主养鲢、鳙、罗非鱼高产池 塘的净初级生产力及细菌腐屑等可供产63.0%~83.0%的 鱼产量。

鲢、鳙、罗非鱼、白鲫等滤食性鱼产量 (GJ/hm2·a) 与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量 (GJ/hm2·a) 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显著相关,如图218 (姚宏禄,1993)。

Y=236+3.9X,n=14,r=0.95(P<0.01)

二、生物环境

图2-1-8 综合养鱼高产池塘的初级生产力

和鲢、鳙、罗非鱼、白鲫净产 量的相关图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种类及现存量 综合养殖高产池塘的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原生动物以纤毛虫为主,如筒壳虫 (Tintinnidium spp)、弹跳虫 (Halteria sp.)、侠盗虫 (Strobilidiumspp.)、钟形虫(Vorticella sp.)、栉毛虫 (Didinium) 等。这些单细胞微型种类 (<0.2mm) 的世代时间不到24h,日P/B值多在0.5~3,平均为1左右,年P/B值达300。

轮虫的主要种类如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lorus Pallas)、角突臂尾轮虫 (Brachionus angularisGosse)、壶状臂尾轮虫 [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晶囊轮虫 (Asplanchna spp)、疣毛轮虫 (Synchaetaspp.)、裂足轮虫 (Schizocera diversicornis Daday)、三肢轮虫 (Filinia spp.)、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trigla Ehrenberg)、龟甲轮虫 (Keratella spp.) 等。这些种类体长在0.2~0.6mm,世代时间 (generation time)1.25~7d,日P/B值0.1~0.8,平均0.14左右,年P/B值达43。

枝角类的主要种类如隆线溞 (Daphnia carinata King)、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裸腹溞(Maina spp.)、秀体溞(Diaphanosoma spp.) 等。这些种类长0.3~3mm,世代时间5.5~24d,日P/B值0.02~0.3,平均0.1左右,年P/B值32。

桡足类的主要种类如萨氏中镖水蚤 [Sinodiaptomus sarsi(Rylov)]、右突新镖水蚤 (Neodiaptomusschmarckeri)、近邻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Uijanin)、广布中剑水蚤 (Mesocyclops leuckarti Claus) 等及无节幼体。这些种类的体长0.5~5mm,世代周期7~32d,日P/B值0.02~0.1,平均0.05左右,年P/B值17。浮游动物

综合养殖高产池塘浮游动物的现存生物量为6~20mg/L。其中轮虫占绝对优势,常占50%~90%。这主要是由于滤食性鱼类多,滤食强度大,而甲壳类的世代周期 (generation cycle) 较长,难以持续增殖所致。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之比平均为1:4左右,这也是一鳙三鲢放养比例的依据之一。

浮游动物生产量 按上述浮游动物P/B值的估算,一般高产池塘的浮游动物生产量变动在2~10g/m2·d,约为浮游植物生产量的10%左右,即浮游植物鲜重年产量为120t/hm2,池塘的浮游动物鲜重年产量约为 12t/hm2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benthic animal) 种类和现存量 综合养殖高产池塘底栖动物主要由能够钻埋底泥中或鱼鳖等难以取食的寡毛类环节动物(annelid) 和昆虫幼虫等组成。由于缺乏水草和鱼鳖等的摄食力强,故软体动物 和甲壳动物极少。

常见的寡毛类有水丝蚓(Limnodrilus)、管水蚓(Aulodrilus)、颤蚓(Tubifex)、带丝蚓 (Lumbriculus) 等属的种类。一般体长10~80mm,常在有机肥料堆积处和淤泥上抱绕成球团,以泥中腐屑和细菌为食,世代时间 (generation time) 几个月到几年。

常见的水生昆虫是摇蚊幼虫,如羽摇蚊 (Chironomus)、长跗摇蚊(Tanytarsus)、雕翅摇蚊 (Glyptotendipes)、箭突摇蚊 (Procladius) 等属的种类。摇蚊幼虫主要以死亡藻类为食,在春夏两季羽化成虫,每年5~6月和8~9月各有一个世代,有时每年世代数达5~7个。成虫仅活7d,雌虫交配后把卵产在卵袋中,每袋含卵数百至数千个,卵袋浮在水面或附着在水中物体上,卵经2~7d孵出幼虫,开始营浮游生活,几天 后转入底泥中生活。

底栖动物现存生物量较小。据辽宁地区金州和海城9个主养鲤鱼池塘的资料 (何志辉等,1989),底栖动物现存生物量平均为0.07~52.7g/m2,且以摇蚊幼虫为主。各地初期底栖生物量都较高,1个月后随着鲤鱼生长和羽化为成虫,总生物量急剧下降,甚至于零。

底栖动物生产量 由于底栖动物世代时间长, 大多数淡水底栖动物种群的P/B值为2二、生物环境5~5, 极值可达

1.5~7.5。据ярощенко等 (1955) 的资料,养鱼池中底栖动物的生产量平均只有浮游动物的1/22。

细菌和腐屑

细菌 细菌是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起主要作用,也是水生动物和鱼类的优良食物。它常附着在腐屑上或聚结成块状或膜状聚合体供水生动物和鱼类滤食。池塘施肥和投饵可大幅度提高细菌的种类、现存量和生 产量。

据方秀珍等 (1984) 对无锡高产鱼池的观测,鱼池水体总菌为130万~1 590万/mL,淤泥中总菌为1 200万~68 000万/mL,水体中共分离出11个属的异养细菌 (heterotrophic bacteria),优势菌为氮单胞菌属(Azomonas),淤泥中分离出8个属的异养细菌,优势菌为芽胞杆菌属 (Bacillus) 等革兰氏阳性菌属。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的细菌普遍存在于水体和淤泥中。南春华、何志辉研究得出吉林镇赉养鱼场6个鱼池的均值: 细菌数量为759.4 (730.2~807.5) 万/mL,生物量10.2 (9.78~10.82) mg/L。在6~9月的生物量可达14.56mg/L,同时期P/B系数为158 (即日P/B系数为1.31),生产量为4 603g/m2

腐屑 腐屑亦可视为细菌不断分解状态中的大小不等的有机碎屑。腐屑或有机碎屑主要包括死亡的浮游生物、残饵及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粪便。腐屑上附生有细菌及原生动物、轮虫等,提高了腐屑作为饵料的营养价值。由于细菌等的分解作用使腐屑不断释放小气泡附着其表面,使腐屑易于悬浮水中,为滤食性鱼类等水 生动物提供了大量食物。

综合养殖高产池塘,由于大量施肥投饵,加上密养的鱼类排出大量粪便,腐屑或有机碎屑 (detritus) 含量很丰富。据王友亮、姚宏禄等 (1994) 苏州主养青鱼高产池塘的观测: 浮游植物丰度为20~60mg/L,悬浮有机碎屑丰度为30~70mg/L。据雷衍之(1984) 的估算,无锡河埒口几个高产池塘腐屑量约占有机悬浮物干重的60%~84%。何志辉(1993)对吉林镇赉养鱼池的分析,细菌加腐屑的干重为4.7~43.95mg/L,占总有机质量的8.1%~47.9%,细菌加腐屑量为浮游生物的1.53~2.68倍。

据Schroeder (1978) 和姚宏禄 (1980、1991) 的分析得出: 在施肥养鱼池里,细菌加腐屑具有与浮游植 物初级生产量同等重要的饵料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