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鲥鱼

最近更新:2023-04-21

鲥鱼      M.reevesi(Richardson);Hilsaherring,Reeves shad

又称为鲥,别名鯦、黎氏鲥、生鳓、时鱼、三来、三黎、三黎鱼、三来鱼等。

属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鲥亚科、鲥属。学名Tenualosa reevesii(Richardson)。分布于中国的南海、东海、黄海以及菲律宾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是中国珍贵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生殖群体由海洋上溯到长江、钱塘江和珠江等水系繁殖。产卵前的鱼体肥硕, 肉嫩味美,为鱼中上品。明、清列为贡品。产卵后,鱼体消瘦,含脂量锐减,肉味大为逊色。中国捕鲥生产的历史悠久,从秦汉至明清各代的不少古籍中,都有关于鲥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捕捞方法、烹饪加工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记载。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稍高,腹缘锐利,棱鳞强。头中等大,头背光滑。眼小,前侧位,脂眼睑发达,仅余瞳孔未被包盖,眼间隔隆起。口中大,端位, 上下颌约等长。前颌骨缝合部具一明显缺刻, 下颌前端有一突起, 与上颌缺口吻合。两颌无齿。鳃盖光滑, 鳃孔大, 鳃盖膜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细长, 排列紧密, 有利于滤食浮游生物。消化道由咽上囊、食道、胃、肠等构成, 幽门垂千余枚。体被大而薄的圆鳞, 不易脱落, 无侧线。头部无鳞。背鳍和臀鳍基部有低的鳞鞘。胸鳍和腹鳍的基部上方有腋鳞。尾鳍叉形, 基部有小鳞覆盖。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背部青褐色, 带蓝绿色光泽。鳍灰黄色, 背鳍和尾鳍边缘灰黑色。

鲥鱼

生物学特性 

包括洄游、食性和生长。

洄游 

鲥的生殖洄游与中国近海的暖流密切相关, 随暖流而来的外海水使这些海区的水温和盐度自南而北逐渐升高。随之, 中国近海也自南而北地出现鲥的踪迹。春末夏初, 珠江、长江、钱塘江大量淡水下泄于河口区, 刺激鲥生殖群体溯河而上。每年3月至4月在厦门、汕头和珠江口一带, 4月上旬至5月初在福州、温州、舟山近海先后可捕到鲥。4月下旬或5月初在长江下游已可捕到鲥, 5~6月份,大批鲥产卵鱼群溯入长江, 形成一年一度的捕鲥渔汛。鲥进入淡水水域后, 在珠江水系可溯至广西桂平附近江段; 在钱塘江水系可溯至浙江桐庐附近江段: 在长江水系可沿江苏、安徽江段直至湖北宜昌附近, 在长江支流——湘江、赣江、信江也都有鲥群溯入, 以赣江为多。主要产卵场在新赣至吉安约90千米水流较急的江段。一次产卵, 产卵期一般为6月至7月。繁殖力强, 个体绝对怀卵量在100万~200万粒左右。鲥的性腺在生殖洄游过程中逐渐发育,繁殖后的亲鲥由江河返回海洋,进入自北向南的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孵化后的仔鲥和幼鲥在湖泊或江河下游江段生活到9月至10月, 然后游出河口区降河入海, 作自北向南的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达到性成熟年龄后加入补充群体。

鲥的受精卵浮性,圆形,卵径0.7~0.8毫米, 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2.1~2.3毫米. 在流水中发育。当水温在26~30℃时,约经13~17小时左右即可孵化出膜,孵化后5天左右 卵黄囊消失, 开始摄食。

食性 

鲥为滤食性鱼类, 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仔、幼鲥摄食淡水浮游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降河入海后的幼鲥, 在近海以海产桡足类及其六肢幼体和溞状幼体为主食, 也食小虾和硅藻。成鲥在近海作生殖洄游期间大量摄食海产挠足类、糠虾和硅藻等, 当生殖群体接近河口时,摄食强度逐渐降低,溯入河口后绝大多数个体停止摄食。繁殖后的亲鲥在江河中少量摄食浮游生物, 返回海洋后大量摄食海产桡足类等。

生长 

刚孵化出膜的仔鱼体长2.5毫米: 2个月后的幼鲥体长4.0~8.0厘米, 体重1.5~2.0克; 在海洋中生活一年的幼鲥,体长可达17~26厘米,体重76~200克: 2龄鱼的平均体长40厘米, 体重500克左右: 3龄鱼平均体长45厘米左右, 平均体重1500克左右: 4龄鱼平均体长50厘米左右,体重2000~2500克; 5龄鱼体长52~55厘米, 体重2500~2700克。浙江省桐庐曾捕到过一尾重7375克的9龄雌性鲥。

鲥的营养价值高而且有药理作用, 对鲥资源应严加保护并采取有效措施, 使其增殖。

概况

背鳍17—18;臀鳍18—20;胸鳍14—15;腹鳍8。纵列鳞44—46;横列鳞16—17。鳃耙110+172。体长为体高3—3.2倍;为头长3.5—3.6倍。头长为吻长的3.6—4.3倍;为眼径7—8.5倍。体长椭圆形,腹部有锐利棱鳞,背部窄。头侧扁,前端钝尖。头部常光滑,顶骨缘无细齿。吻圆钝,中等长。眼小,前侧位。脂眼睑发达,几乎盖着眼的一半。口稍小,口裂短,两颌前端等长。前颌骨中间有明显的缺刻。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间后方。两颌无牙。舌发达。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细而多。假鳃细长而密。鳃盖骨光滑。尾柄短,其长约等尾柄高。体被圆鳞。头部光滑无鳞。腹部棱鳞16—17+14。奇鳍基部有低鳞鞘。偶鳍基部有腋鳞。尾鳍上密布细鳞。无侧线。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距尾鳍基更近。胸鳍向后不伸达背鳍下方。腹鳍小,位于背鳍基下方。尾鳍深叉形。体背缘绿色,两侧和腹缘为白色。体长653mm。系溯河洄游鱼类之一,每年4月底5月初鱼群由海洋进入江河与湖泊产卵。在长江及其湖泊和支流的产卵期为67月中旬。水深8m多,有洄水缓流,沙质底,产卵时的透明度22cm,水温28℃,流速0.360.45米/秒,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绝对怀卵量一般为200万粒左右,为浮性卵,卵径0.650.8mm。在水温26℃左右,受精卵经17小时开始孵化,孵出后5天卵黄囊消失。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在江河湖泊中生活到9、10月份,开始群集下海。鲥鱼是长江下游名贵鱼类,不仅肉味鲜食,而且产量集中,据1958年统计:仅江苏省鲥的产量达2250吨,但近年几乎绝产。分布于中国沿海;国外见于朝鲜南部。

简介

鲥鱼

鲥鱼

鲥鱼(Macrura reevesii)硬骨鱼纲、鲥鱼属于鲱形目,鲱科,鲥属,一种溯河鱼类,分布较广,系暖温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我国四大海区均有分布。

主要栖息在太平洋,分布于我国、朝鲜和菲律宾沿海,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鱼类,每年春夏之交,从海洋溯江产卵繁殖后复回大海,称之生殖洄游,属半淡水鱼类。在立夏端午为盛产期,由此而形成一年一度的“鲥鱼风”。在我国,鲥鱼产地很多,南北各大河流中都有,沿海以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特别盛产于长江一带沿岸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以富春江所产的鲥鱼为最肥美。郭沫若先生游富春江时,曾经写过“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的诗句。因而,富春江鲥鱼作为一种美食,自古为人喜爱,且更为吴地人民长期享受的珍肴。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云:
“鲥鱼尤吴人所珍。”另外,江苏镇江鲥鱼也享有盛名。因镇江附近的焦山屹立江心,小屿环列、虫藻茂盛,为“远洋来客”的鲥鱼提供了丰富的食饵,所以镇江的鲥鱼最为肥美,在清朝曾作为贡品供皇帝“御膳”。

形态特征

鲥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腹缘广弧形,腹缘狭窄。头较大,背面光滑,顶缘无纹,吻端较尖。口中大,前位,稍斜裂。下颌微长于上颌,上颌前端中央稍凹入。两颌有绒毛状齿带。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鳃盖骨较光滑。鳃孔大。尾柄较粗,长与高近相等。背鳍1个,位于背部近中间,基底短,鳍条向后渐短,后缘稍凹入。胸鳍较狭长,侧下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小,位于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基底稍长,位于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部下方,鳍条稍短。尾鳍深叉形。体被大而薄圆鳞,胸鳍、腹鳍基部均具有1匕首状腋鳞。腹缘有强锐棱鳞。无侧线。体背青褐色,体侧和腹侧银白色。吻端黑色。各鳍均淡黄色。背鳍、尾鳍边缘灰黑色。体长一般为25—40厘米。

鲥鱼体长略呈椭圆形,侧扁,腹部有锐利棱鳞,脂眼睑发达,片遮盖眼的一半,口较小,前颌骨中间有明显缺刻。体被圆鳞,胸鳍和腹鳍部有腋鳞无侧线,尾鳍呈深叉形。鲥鱼为洄游性鱼类。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

头: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耙细密。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

腹: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

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鲥鱼4~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产卵繁殖。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

体侧扁,背部青灰,腹部银白。有背鳍1个,臀鳍1个,胸腹鳍各1对,尾鳍1个。尾鳍下上页等长。口端位,腹部有棱鳞。纵列鳞43~46,体上无斑纹。肉细脂厚,尤其是鳞下富含脂肪。

幼鱼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斑块,当体长长到25厘米时,鳃盖上方开始出现1块黑斑,随体长的增长,斑块增多。体长28厘米的个体,体侧遍布黑斑,2龄鱼黑斑多样,并继续增多,有的出现2排或3排黑斑,且大小不规则。数目多的达25个之多。3龄后斑块基本消失。

生活习性

鲥鱼

鲥鱼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海里,每年的4~5月份,随着气温的回升,性成熟的鱼便集群进入西江、长江等进行溯河产孵洄游,形成我国各江河的鲥鱼生产汛期。进入长江的鲥鱼其产孵场主要在江西省的赣江之新干至吉安江段,受精卵随江流飘泊孵化,稚、幼鱼在江、湖中生长发育,秋末降河入海。在水温20℃时摄食旺盛,17℃时摄食正常,15℃下活动缓慢,13℃左右死亡。在pH7.2~8.4间生活正常,pH为8.9时会发生死亡。

鲥鱼属于中上层鱼类,以小虾、浮游动物等为食,生长较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3夏龄才能达到0.7~0.8千克的商品规格。在自然条件,4龄个体为1~2千克,最大个体在2.5~3千克左右。

平时分散栖息于近岸海水中。白天鱼群喜下沉,夜间鱼群常上浮水面。初春鱼群溯河而上,进入江河水域的中下游产卵,产卵后亲鱼返回海水中生活。幼鱼则游向支流或相通的湖泊中育肥,秋季开始游离淡水,进入海水。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入江而得名。平时生活于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鲥鱼在长江的产卵场,比较集中在鄱阳湖及赣江一带,少数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极少数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则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产卵,上溯可达广西桂平。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有时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机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鱼很少进食。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龄。

地理分布

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见。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黄海数量较少。

繁殖习性

主要食物为浮游生物、硅藻、有机碎屑。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4—5月。

性成熟年龄多为3龄。其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海水中,仅性成熟个体,在每年春季4~5月份开始产卵洄游,进入江河产卵。其产卵条件:产卵场底质为沙质或卵石;水流速度0.75~1.07米/秒;流量1200~2800立方米/秒;pH值偏酸性;适温25~32℃,最适27~30℃;同时要求有一定的水流刺激。每年6~7月份,洪峰过后2~3天便是其产卵的高峰季节。鲥鱼为一次性产卵鱼类,一般个体怀卵量为150万~250万粒,最多的达300多万粒。卵浮性。

物种现状

鲥鱼

鲥鱼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捕捞苗种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鲥鱼的捕捞常用刺网类渔具捕捞。

鲥鱼在溯河产卵过程中,常结成大群。长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产量为500吨左右,1974年高达1500吨。由于过度捕捞繁殖亲鱼和索饵肥育的幼鱼,造成补充群体急剧减少。此外,鲥鱼的主要产卵场赣江的平流梯级枢纽工程的兴建,阻断了鲥鱼的产卵洄游路线,破坏了产卵场。由于数种原因,鲥鱼的资源急剧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的种群数量已处于濒危状态。

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

物种价值

鲥鱼肉质肥嫩,细软爽滑,味极鲜美,生殖后体瘦,味稍差,可鲜食。药用食疗价格较高,具有滋补强壮功能和消炎解毒功效。营养丰富,为名贵鱼类。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

鲥鱼

鲥鱼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

3.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水火烫伤等症。

4.鲥鱼肉性味甘、温,有滋体强身之功效,蒸食能补虚劳。将鱼蒸出之鱼油,涂于水火烫伤处,疗效甚佳

药用如下:

《本草纲目》称鲥鱼“肉,甘平无毒,补虚劳。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烫火伤,甚效。”
《日用本草》 :凡食鲥鱼,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笋、荻芽带鳞蒸食为佳。
《随息居饮食谱》 :鲥鱼甘温,开胃,润脏,补虚

广东有句话: “春鳊,秋鲤,夏三黎”。 三黎即鲥鱼. 鲥鱼肉细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层不饱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香味,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9克、不饱和脂肪17克,是我国名贵鱼类之首,亦为长江三鲜之首。 鲥鱼之说: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的人一旦触及鱼的鳞片,就立即不动了。所以,苏东坡称它“惜鳞鱼”。况且鲥鱼不能离开水面,出水即亡,因此运往京师一定要快速行进,以保持其新鲜。

鱼病防治

鲥鱼主要疾病有车轮虫病烂鳃病。 车轮虫病的防治

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于皮肤或鳃部引起,镜检鳃丝、鳍条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车轮虫布满鳃部。症状:鱼体呈黑色,瘦弱,摄食离群,游动缓慢。

治疗方法:忌用敌百虫
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溶解后全池塘(鱼塘)均匀泼洒。疗效较好,单用硫酸铜每立方米水0.7克也可。
2、使用四川华强渔牧药业有限公司“华洋牌”灭虫精,每立方水用0.07克。
3、使用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渔经牌”灭虫精,每立方水用0.3克。 烂鳃病防治

症状:肉眼检查鳃丝变白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亦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病鱼游动缓慢,体色暗黑,头部颜色特别暗黑。 治疗方法

1、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药1克,溶解后全池塘(鱼塘)泼洒。
2、二氧化氯每立方米用药0.5克,溶解后全池塘(鱼塘)泼洒。

相关词条

鲥鱼的养殖技术
鲥鱼的做法
鲥鱼的水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