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银鲫

最近更新:2023-01-29

银鲫,盛产于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故又称东北鲫鱼。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简介

银鲫银鲫个体大,肉质厚,味鲜美,起捕率高,疾病少,适宜池塘和湖泊中饲养。

银鲫的生活习性与鲫相似。喜栖息于浅水、水草丛生、底质多淤泥的地方。冬季在深水处越冬。为杂食性鱼类。产卵期一般在5月底至7月初。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多数为3龄,亦有少数为2龄。

形态特征

体较高,体长为体高的三倍,头短小,尾鳍短而分叉小,体色稍呈青灰色,腹部呈银白色。

分布

银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水域,我国盛产于东北的黑龙江――辽河流域,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生活习性

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淤泥底质的静水处,喜食植物性的腐殖饵料,其食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与普通鲫鱼相似。

繁殖习性

一般要2龄才成熟,卵呈粘性,卵径比鲤鱼卵径小,约1.6毫米。产卵水温为12~25℃,以20℃左右最适宜。进行人工催产时与草鱼催产方法一样,一般都用垂体,不用激素,每千克雌鱼用1~2个脑垂体,雄鱼减半,肌肉注射,一次注射,可人工授精,也可直接放入有水草(或放有鱼巢)的池内。受精卵在水温16~20℃时经3~4天即可孵出;在12~15℃时则7~8天孵出;12℃以下则9天孵出;26℃以上时36小时孵出。则孵出的仔鱼,鳍条未出齐,3~5天内半附着于鱼巢,靠卵黄囊得到营养。经6~8天转为自动摄食的生活方式。

生长

生长速度比普通鲫鱼快,个体大,最大可达3千克。

自然环境要求

通常在自然环境中,一种鱼的性比约为1:1。普通鲫鱼为4:1,而银鲫则为9:1。银鲫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它们不要求有雄性配偶,那它们的卵子产出后如何受精、发育?首先我们先从遗传学角度来探究。绝大多数鱼类的每个体细胞中含有主导遗传的染色体为数十个至100个,称为二倍体鱼,这些鱼所产出的卵子和精子中的染色体数都减半,这种精、卵细胞叫做单倍体。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子后,形成含在100个染色体的二倍体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发育,其后代有雌亦有雄。

银鲫的体细胞含有162个染色体,称为三倍体鱼。它们产出的卵子的染色体数不减半,仍为162。银鲫生殖时卵子的受精过程很特殊,与一般两性融合生殖不同。银鲫产出的卵子由其它种类的雄鱼产出的精子来刺激它,但这些精子不参予真正的受精过程,从而发育成雌性的后代。这种特殊的受精发育过程称为雌核发育。因此,银鲫所生下的后代,从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和母亲一模一样,形成一个独特的鱼类”女儿国”。

科学家利用银鲫的独特的遗传特性,选用兴园红鲤的精子来激活银鲫的卵子,它们的后代仍为清一色的雌性,即保持母亲的优良遗传特征,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父条”的有利性状,且子代不分离、不退化、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其生长速度为普通鲫的2-3倍,并且具有食性广、易饲养、繁殖简便、生命力强、病害少、肉味佳、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这种银鲫取名为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70年代以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风水库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为母本,与江西省兴国红鲤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异精雌核发育银鲫的子代。

其最大特点是食性广。从鱼苗开口至夏花鱼种阶段,主要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尤以浮游动物为主);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硅藻等藻类,各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成鱼阶段主食人工投喂的各种配合饲料(如豆饼、花生饼、菜饼及大麦、小麦、玉米粉、麸皮和颗粒饲料等)和有机碎屑,也吃各种藻类(如硅藻等)、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蝇蛆、鳗鱼的粪便等。

异育银鲫是养殖新品种。它的食性很广,在人工饲养下,只要饲料适口,均喜食,而且几乎全年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