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鲐鱼

最近更新:2023-02-14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别名鲐鲅鱼、鲐巴鱼、青花鱼、油鱼、油胴鱼、鲭鱼、花池鱼、花巴、花鳀、青占、花鲱、巴浪、日本鲐等。 硬骨鱼纲、鲈形目、鲭科。系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

概况

鲐鱼为暖水性中上鱼类。游泳能力强,能做远距离洄游。有驱光性,每年夏季结成大群到近海生殖,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经济鱼类。在我国,鲐鱼主要产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地区。

习性

喜栖息于水质清澈、透明度高、潮流缓慢水域。游泳能力强。生殖和索饵季节喜集群。趋光性强。春夏季多活动于中上层。垂直移动现象明显,日出、日落前后或阴雾细雨时常集大群,在水面活动。来自北方鱼群的越冬场在济州岛东南至五岛外海水深80—100米和东海中南部外海至钓鱼岛以北水深80—150米水域。春季大部分鱼群向西向北生殖洄游,分别进入黄海和渤海浅水区,在水深不超过20米水域产卵,产卵后鱼群分散在产卵场附近较深水域索饵。秋季随水温下降,鱼群开始南移,逐渐返回各自的越冬场。主要食物为浮游甲壳类、小型鱼类。1—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7月。

形态特征

鲐鱼体呈纺锤形、尾柄短而细。第一背鳍有 9 -10根鳍棘,侧线鳞有 205 -235个。尾鳍基部一个隆起嵴,无中央隆起嵴。鳃耙正常。犁骨及鄂骨有牙。其鳔体侧有深蓝绿色横纹,腹部一般不具斑点。体长250-470毫米。体粗壮微扁,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生物学形态

体粗短,稍侧扁,呈纺锤形。头大,略似圆锥形,吻端尖。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等长。齿细小,两颌各1行。眼大,侧上位,上缘接近头背缘;眼间隔宽而平,宽大于眼径。前鳃盖骨及鳃盖骨后缘圆滑,无锯齿。鳃孔大。尾柄细,近圆形,长为高的2.2—2.5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始于胸鳍尖端前背上,基底短,由9根鳍棘组成,棘向后渐短,可折叠于背沟中而不外露;第2背鳍低小,位于尾部前端,前缘有1棘,末端后方有5个独立小鳍。胸鳍较大,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位于胸鳍末基下方,与胸鳍近等长,有1棘,两腹鳍间有1鳞片状尖突。臀鳍与第2背鳍近同形同大相对,前缘有1棘,起点前有1独立小棘,末端后方有5个独立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各有2条隆起脊。体被细小圆鳞。有侧线。体背部青绿色,有不规则蓝绿色斑纹,腹部白色略带黄色。胸鳍黑灰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均淡黄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

产地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汛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

经济价值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东海数量较多,渤海数量少。常用围网渔具捕捞,底拖网渔具可兼捕。肉质坚实,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腌制和加工罐头食品。肝可提取鱼肝油。体内含组胺酸较高,当不新鲜时,易分解产生组织胺,有时食后会引起中毒。《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辽宁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叉长22厘米。

鲐鱼为中国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此种鱼类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鱼肉每百克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肉质坚实,除鲜食外还可腌制和做罐头,其肝可提炼鱼肝油。

与鲅鱼的主要区别

鲐鱼和鲅鱼都属于海水鱼类。体型基本相似,所以经常被误认为是同一种鱼,通称为鲐鲅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从体高辨别:鲐鱼鱼体较高,呈椭圆状;鲅鱼鱼体较长,呈圆状。

从背鳍辨别:鲐鱼两个背鳍间距较远;鲅鱼两个背鳍紧靠。

从尾鳍辨别:鲐鱼尾鳍上下各有5个小脂鳍;鲅鱼尾部上下各有8-9个小脂鳍。

从颜色辨别:鲐鱼背部呈青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蓝色斑纹,腹部淡黄色;鲅鱼背侧为黑蓝色,并有许多黑色圆形斑点,腹侧银灰色,腹部为灰白色。

鲐鱼鲐鱼
鲐鱼鲅鱼

水产品出口

分 类:鲭科 鲐属

地方名: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青占、巴浪

英文名: Blue mackerel,Pacific mackerel,Common janpaese mackerel

日文名: マサバ,ヒラサバ

韩文名:

学 名: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Scomber japonicus

外部形态 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 为28~35厘米,体重为330~530克。头大、前 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 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体被细小 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 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 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 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 两个隆起脊; 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鳍为淡黄色。

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 秋 汛为9~12月份。南海全年都可捕捞。

主要加工产品形式 整条冷冻、冻鱼段、冻鱼块、熏制品、罐头、腌制品。

国际贸易状况 参见蓝点马鲛。

进出口检验检疫要求 欧盟要求组胺不超过100mg/kg~200mg/kg;美国要求 组胺不超过50mg/kg;日本要求孔雀石绿不得检出;我国要求组胺不超过100mg/ kg。其他要求参见附录和赤魟。

进出口卫生注册要求 参见皱唇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