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我国海水养殖的质量和生产现状

最近更新:2023-02-01

1.养殖生产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产量自1990年以来 稳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市场运行平稳,海产品生产 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海产品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均有提高。据 对1996~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水产总公司 统计年报的汇总,水产品总产量由1996年的3 288. 12万吨增 加到2000年的4 278.99万吨,5年累计增长990.88万吨,平均 年增长量为198. 18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11. 58%。自2001 年后,海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其中海水捕捞产品趋于稳定,2001 ~2006年捕捞产量稳定在1 430~1 450万吨,而海水养殖产品 却在不断增长,2001年的1 131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 384万 吨,说明海水养殖是水产品增长的新生力量。表1为2001~ 2006年我国水产品的生产情况。

我国海水产品的主要种类有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头足 类等,以2005年产量为例,海水产品共有2 838. 08万吨 (100%),其中海洋捕捞1 453.30万吨、海水养殖1 384.78万 吨,在海产品中鱼类1 038. 82万吨(占36. 60%)、甲壳类 324.06万吨(占11.42%)、贝类1 156.06万吨(占40.73%)、藻 类154.18万吨(占5.43%)、头足类102.96万吨(占3.63%)、其 他62.00万吨(占2.18%)。海水产品中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 类为主要产品,占总产量的94.18%,其中产量最大的鱼类和贝 类产量占海水产品的77.33%,可见鱼类和贝类的捕捞和养殖 起着主导地位。我国海产品的养殖主要品种有鱼、虾、贝、藻四 大类,海参、海蜇、章鱼等新兴品种的养殖也逐渐发展,甚至成为 局部区域的主导品种,具体养殖品种如表2所示。

 

表1 2001~2006年中国水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海水产品 淡水产品 总产量
捕捞 养殖 捕捞 养殖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 440.61 

1 433.49

1 432.31

1 451.09

1 453.30

1 131.53 

1 212.84

1 253.30

1 316.70

1 384.78

214.99 

224.80

246.21

241.98

255.10

1 594.96 

1 694.05

1 774.27

1 892.00

2 008.47

4 382.10 

4 565.18

4 706.11

4 901.77

5 101.65

2006 1 585.77 1 473.09 2 183.58 5 242.45

 

 

 

表2 常见的海水养殖品种

 

 

种类 品 种
藻类 

贝类

甲壳类

海带、紫菜、裙带菜、江蓠、鼠尾藻 

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竹蛏、缢蛏、红螺、东风螺

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

鱼类 真鲷、黑鲷、鲈鱼、红鳍东方鲀、绿鳍马面鲀、鲻鱼、梭鱼、黑 

鲪、六线鱼、牙鲆、大菱鲆、石鲽、星突江鲽、圆斑星鲽、条斑

星鲽、半滑舌鳎、大黄鱼、鲳鲹、鲳鱼、军曹鱼、石斑鱼

棘皮动物 

腔肠动物

头足类

海参 

海蜇、海葵

金乌贼、长蛸、真蛸、短蛸

 

 

2.海水养殖的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上升 趋势,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近年来,媒体频繁 对不合格或有害水产品进行曝光,各地养殖者抓住机遇,进行无 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渔民、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坚持 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管理进一步规范。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利用国债资金 支持的各省级“三合一”检验检测中心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水产 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使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 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各地逐渐对水产品产地进行无 公害认定,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出口额分别小幅上升,说明了我 国的水产品质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200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小幅增长,水产品居民消费价格略 有上升。城乡市场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态势,批发市场价格同比 下降。水产品进出口总额双向增长,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 对日出口小幅增长,对欧美出口继续呈大幅增长态势。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养殖过程 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导致海产品质量下降。如2001年 9月,欧盟因氯霉素残留问题将我国出口的冻虾产品纳入其食 品快速预警机制;2002年1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做出 反应,对我国对虾产品发出预警通报,宣布禁止在动物性源食品 中使用氯霉素、磺胺类等11种药物;2006年出现的“多宝鱼”药 残超标事件,导致大菱鲆养殖业严重受创,经济损失高达30亿 元等,说明我们的水产品养殖和加工生产过程中还存有不足之 处。

养殖的海产品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生长,除了饲料、药物等 人工添加的物质外,其质量主要受到自然海域水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又是水产品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水产品 的出口大国,应切实加强养殖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以确保水 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造成海水养殖的质量不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药物使用不规范。随着我国水产 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种类和养殖密度的急剧增加, 病害对渔业生产的危害也日益严重。由于水产养殖病害逐年增 多,渔药用量逐年加大,而渔药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 然十分突出,如水产药物来源先天不足。目前使用的渔药大部 分是从兽药、农药、化工产品移植来的,多属人、兽(畜、禽、鱼)共 用药物,适合水生动物特点的渔药不多。由于部分养殖户文化 素质较低,对药物的药理、配伍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盲目使用, 对药物使用不规范,导致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鱼病 防治的难度。

部分养殖者滥用和非法使用渔药,一方面破坏养殖水环境, 加剧养殖动物病害,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水生动物耐药性 增强,药物在体内积累,药品残留于养殖品种的体内,严重影响 产品质量,危害消费者健康,也影响水产品的出口。

(2)饲料添加剂使用超标,降低了产品质量。由于对农药、 渔药的生产、销售、使用监管不力,饲料中大量使用激素和抗菌 类药物,一些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量超过了安全指标,还存在 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如一些养殖户为加速养殖品种的生长,追 求高额利润,自行加工饲料和鲜活饵料,往往在饲料中添加抗生 素、促生长素、激素等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均有不同 程度的残留,人类经常食用这种产品会出现头痛、疲乏、心慌等 症。渔用饵料的质量要求较高,但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说明我国 的水产品在原料生产阶段就存在安全与质量的隐患。

(3)水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危害鱼类生长,而且 污染物通过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传递而危害人类健康。海洋生物 更易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石油、农药、有机污染物和生物毒素 等污染物,人类食用了含有这些有害物质的鱼、贝类等食品,会 引发疾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双壳贝类通过滤食水中 饵料,容易富集水体中细菌、病毒、重金属及藻类毒素等,产品会 遭受致病菌(或毒素)污染。目前,我国贝类中毒素的检出率时 常出现,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近年来,沿海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加。在20世纪90 年代,有记录的赤潮就有310次,而且有毒赤潮生物种类和发生 次数逐年增加。据调查,我国沿海水域的COD和活性磷酸盐的 含量不断增加,无机氮浓度全部超标,长江口、珠江口、大连湾、 胶州湾、辽东湾和渤海湾污染尤为严重。沿海工业城市直接排 海的污水达100亿吨,主要有害物质达146万吨。目前,虽然污 水排放量总体下降,但局部地区仍在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发生较大渔业污染事故1 120起,直接经济损失约5.6亿元。 当水产品受到水环境污染后,没有死亡,能够继续存活下去时, 它还会继续生长甚至移动到其他地方。有害污染物汇集残留在 它的体内,一旦受到水环境污染的水产品流入到市场,必然会对 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4)运输、加工过程中滥用药物。水产品的安全质量不仅与 养殖生产过程相关,还与产品加工、运输过程密切相关。有的水 产冷冻加工过程中,存在滥用保鲜剂、保水剂等添加剂现象。我 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1996)规定的磷酸盐 类的使用范围不包括冷冻水产品,即冻虾仁产品中不能使用该 类添加剂。1998年检验结果表明,部分产品加工过程使用了该 类添加剂,约有1/3样品中磷酸盐含量超过1998年检查细则规 定,个别样品的含量甚至很高。2001年底,欧盟抽检我国冻虾 仁氯霉素含量为0.2微克/千克,超过欧盟底限0.1微克/千克, 因而货物被拒进口。

在鲜活水产品的运输过程当中,为了防止病害发生、提高成 活率,甚至为了颜色更好看,在运输海水中添加孔雀石绿、抗生 素,也会造成污染和药物残留超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