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大菱鲆细菌病

2023-03-03

1.烂鳍症

【病原】鳗弧菌,革兰阴性,短杆状,菌落半透明,在TCBS 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

【症状与流行情况】发病时鱼的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先 变浊白,1~2天后逐渐充血发红直至溃烂,严重时鳍部组织可 完全烂掉而出现缺损,躯干部肌肉组织也由于大量充血呈红色。 个别患病鱼会出现吻部发红及溃疡现象。病鱼从鳍呈现浊白到 溃烂,乃至死亡仅需3~4天,属急性死亡。该病多发生于苗期 和养成初期,以体长20厘米以下幼鱼最为常见,传播极快,死亡 率可达80%~90%。

【防治措施】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抗病力,以减少发病机会; 加大换水量和清池,以保持池底清洁和良好的水质;适时分池, 细心操作和搬运,防止鱼体擦伤;发现病鱼应尽快隔离,对死鱼 作掩埋或焚烧处理。 治疗使用喹酸15~20毫克/千克鱼体重 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口服3~5天;同时用喹酸按1~3 毫克/升水体浓度药浴,每天1次,每次药浴时间在3小时以上, 连续药浴2~3天。

2.腹水症

【病原】溶藻弧菌、迟钝爱德华菌、鳗弧菌、鲨鱼弧菌和大菱 鲆弧菌等均可导致大菱鲆腹水症。

【症状与流行情况】病鱼腹部隆起,打开腹腔后发现肠胃中 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 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有时凸出。发病鱼内脏团各个器官也常 常发生病变。如肝脏萎缩,呈土黄色或白色,有时还大量充血; 心脏和脾脏变成暗红色。另外,迟钝爱德华菌引起的腹水症具 有强烈的恶臭味。此病在大菱鲆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属 常见疾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常导致大规模死亡。

【防治措施】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卫生管理,保障养殖用水清 洁,选择新鲜无污染饵料,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定期对养殖 车间和工具消毒,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由于多种病 原菌能够导致腹水病的发生,因此,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 对性治疗。

3.肠炎症

【病原】主要由大菱鲆弧菌和溶藻弧菌感染引起,病原菌能 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消化道发炎而导致上述明显病变。

【症状与流行情况】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蚕 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流出,有时肛门处拖带黏稠 的黄白色粪便,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解剖病 鱼后可见肠壁发炎,内部有大量稀状或稠状黄白色物质;胆液稀 薄呈浅绿色,肝脏明显充血,整个内脏团萎缩。该病常见于育苗 期和养成期,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能引起长期慢性死亡,养 殖生产中多与腹水病并发。

【防治措施】加强吸污和换水,及时清除池底白便和有机污 物,保持养殖环境清洁,避免投喂不新鲜饵料。 治疗时,使用 喹酸或土霉素口服和药浴处理,口服量50~100毫克/千克鱼体 重。根据鱼摄食情况,每日投1~2次药饵,连续投喂5~7天; 同时进行药浴治疗,浓度为3~5毫克/升,连续药浴3天,每天 1次,每次3小时以上。

4.疥疮病

【病原】杀鲑气单胞菌或一种革兰阳性细菌。

【症状与流行情况】发病初期,鱼背部出现局部性红肿,随 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间产生黄色脓状物,最后表皮出现黄白 色、圆形溃疡性伤口。溃疡伤口多集中在鱼的躯干部肌肉厚实的 地方,可形成深窝;严重时伤口可洞穿整个鱼体,伤口处充满脓状 物和大量细菌。内脏团一般无明显的变化。病鱼贫血、活力下 降、摄食较差。该病的感染率不高,可导致病鱼发生慢性死亡。

【防治措施】加强常规管理,诸如换水、吸污和卫生操作等, 防止出现残饵,保持良好水质;适时分池,调整养殖密度;当发现 病症时,及时隔离伤口明显的病鱼。使用黄芩以4克/千克鱼体 重拌饵口服4~6天,同时使用五倍子以3~5毫克/升浓度药浴 处理3天,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

5.链球菌病

【病原】链球菌,革兰阳性菌。

【症状与流行情况】病鱼的单眼或双眼凸起,眼球混浊,眼 球周围充血;腹部出现淤斑,内脏充血,鳃盖内侧充血发红;病情 严重时眼球脱落。解剖时可见腹腔多有积液,肝脏充血,肠壁有 血丝。稚鱼和成鱼均能感染链球菌病,全年均有发生,夏季水温 高时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青霉素、金霉素拌饵,每天每千克鱼30~50毫 克,连续投喂5~7天。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减少投饵或停食数 日,可减轻症状。用强力霉素等抗生素以15~40毫克/升的浓度 进行药浴,每天1次,每次2小时。同时按50~100毫克/天·千 克鱼体重投喂强力霉素药饵,连用5~7天。

6.脾肾白浊症

【病原】迟钝爱德华菌。

【症状与流行情况】该病俗称“阴阳鱼”或“两截鱼”,分为急 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情况。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下颌、鳃盖、 鳍基部以及腹面充血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在鳍基部、腹部肌 肉、肛门附近等部位常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者出血处形 成脓状肿起,直至最后破裂而流出大量脓液。解剖发现病鱼鳃 贫血,部分病鱼有腹水;整个肾脏异常肿大并发生多处溃疡性坏 死,严重者可合并成大的病灶,整个肾脏呈灰白色;大部分病鱼 肝脏弥散性出血,腹腔膜和肠壁也发炎充血;部分病鱼脾脏肿 大、失血呈粉红色。慢性感染的病鱼典型特征是,身体后半部体 色发黑,前半部体色基本正常呈现典型的“两截”现象。发病开 始时,病鱼尾端趋黑,接着黑色面积由尾端向头部推进,一般到 腹腔部位时病鱼发生死亡。有的病鱼鳃丝出现白色的膨大结节 并发生糜烂;打开腹腔发现肾脏异常膨大而凸出到腹腔中。病 变较轻的肾脏表面出现数个灰白色结节;病变较重的整个肾脏 发生膨大,质地变硬似干酪状。部分病鱼的脾脏病变表现如同 肾脏,有膨大、发白、变硬并伴有肠炎现象。

该病常年发生,可通过饵料、池水等多种渠道传播,体长10 ~20厘米的养成期大菱鲆容易感染。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养殖 场的病鱼表现为慢性感染,死亡率在10%以下;急性感染时可 达到30%~40%的死亡率,甚至90%以上。

【防治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饲料新鲜无污染;一般治疗时, 使用氟苯尼考10~20毫克/千克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 续投喂6天;急性感染时,以浓度3~5毫克/升的氟苯尼考全池 泼洒,进行药浴处理,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药浴次数视病 情轻重酌情而定。

7.大菱鲆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菌。

【症状与流行情况】病鱼体色发黑,厌食,无活力,漂游于水 面。腹部积水膨大,各鳍基部、口腔、鳃裂出血充血。解剖镜检 可见肝发黄,脾暗红,胆汁滞留,消化道积水,心肝脾细胞大量坏 死,鳃丝发红呈贫血状。嗜水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菌为条件 致病菌,在溶氧含量低、水中含氮废物过高、水温变化幅度过大 或转运时受伤等,使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鱼体抗病能力下 降,病原菌趁机大量繁殖,造成疾病暴发。

【防治措施】可用恩诺沙星10~20毫克/升进行药浴,每天 1次,每次2~3小时,连续7~10天;亦可用复方磺胺甲氧嘧啶 拌饵投喂,剂量为100毫克/千克鱼体重,每天1次,连用5~7 天。

8.滑走细菌病

【病原】海岸屈桡杆菌病,革兰阴性菌。

【症状及流行情况】病鱼各鳍糜烂、缺损,游泳缓慢,食欲下 降。症状严重时头部腹面充血发红,皮肤溃疡,内脏一般无异 常。春秋两季水温15~20℃时易发生,对3~10厘米的稚鱼危 害最大,可引起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