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Potato lady beetle
异名
二十八星瓢虫。
学名
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
分类地位
鞘翅目;瓢虫科。
寄主
茄子、辣椒、马铃薯、豆类、瓜类、玉米、
白菜等蔬菜。
分布
各地都有发生,尤以北方地区发生为
重。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6.5~8.5mm,体瓢
形拱起。体背黄褐色至红褐色,被黄灰色细毛,
黑斑上的毛为黑色。头部无斑或中央有2个相
连的黑斑,复眼黑色。触角11节,球杆形,末端
3节膨大。前胸背板两肩角突出,上有7个黑色
斑点,一般中央前方的2个黑点相互连合,或于
其后方的一个黑点连合而成中央的黑斑,两侧各
有2个黑点,或两黑点相连而成侧斑,有些个体
黑斑扩大相连而成一个大斑。每鞘翅上有6个
基斑及8个变斑,两鞘翅共28个黑斑,鞘翅基部
的3个黑斑和4个变斑不在一直线上。两鞘翅
会合处的黑斑有1对或2对相接触。雌性第5
腹板后缘平截,且中央近末端的1/2以后下陷,
第6腹板中央纵裂,雄性第5腹板后缘稍凹入,
第6腹板后缘有圆形凹入。雄性外生殖器中叶
上有4~7个小齿。(2)卵:纺锤形,长约1.3mm。
初产时鲜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卵块中卵粒排
列较松散。(3)幼虫:刚孵幼虫淡黄色。末龄幼
虫体长7.5mm左右,宽约3mm,纺锤形。胸、腹
部中央膨大,头呈淡黄色,单眼均为黑色。体被
黑色分枝刺状突起,前胸及第8、9腹节背部各4
个,其余各节6个。(4)蛹:长7mm,宽5mm。黄
白色,扁平椭圆形,被棕色细毛,末端为幼虫蜕皮
所包。
为害症状
以成虫和幼虫啃食叶片、茎、花和
果实,尤以叶片和幼果受害最重。被害叶片仅留
表皮呈栅栏状或网状,后变为铁锈色斑痕,导致
叶片枯干,轻者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呈孔洞或
只留叶脉,造成植株死亡。被害茄果上则被啃食
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
值。
生活习性
成虫有明显的假死性,遇惊扰即假
死落地。早晚静止,白天活动,成虫以上午10时
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早晚则停栖叶背。成虫产
卵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于叶背6~7小时静止
不动,以后开始为害,2龄后开始分散,3~4龄食
量渐增,4龄食量最大。幼虫大部分在叶背取
食,不甚活动。老熟幼虫以腹部末端粘于叶背化
蛹。蛹期5~7天。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
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
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常
以中午前后当气温25℃左右时为最。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我国东部地区,甘
肃、四川以东,长江流域以北均有发生。在华北
1年2代,武汉4代。(2)越冬与虫源:以成虫群
集越冬。(3)发生因素: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
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
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
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
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
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
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越冬成虫不食不
动,是生活史中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可于冬季或
早春进行捕捉。可以靠铲除和焚烧田间地头的
枯枝、杂草,消灭其越冬场所。虫产卵集中成群,
颜色鲜艳,极易发现,易于摘除,在产卵盛期采用
人工捕打防治效果很好。(2)药剂防治:卵孵化
始盛期、幼虫分散前喷20%速灭杀丁EC3000~
4000倍液,或50%辛硫磷EC800~1000倍液,
或2.5%功夫菊酯EC4000~6000倍液。连续用
药2~3次即可。施药时喷头应对准叶片背面喷
施药液,才能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