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Cotton bagworm
异名
大窠蓑蛾、大袋蛾、大背袋虫。
学名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异名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Cryptothelea formosicola Strand。
分类地位
鳞翅目,蓑蛾科。
寄主
茶、桑、苹果、梨、桃、李、杏、梅、葡萄、板
栗、核桃、柿、枇杷、柑橘、龙眼、泡桐、法国梧桐、
刺槐、榆、白杨、柳、桂花等
分布
国内最北采地吉林长春,黄河以南才较
常见,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面滨
海,西限自河北、山西、陕西西斜,至甘肃武都、宁
夏灵武一带折入四川、云南,并再西延,采于西藏
的墨脱。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越南、老挝、泰
国、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
利亚。
形态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长约25mm,无
翅,体肥大,粗壮,米黄色,体被淡黄色细毛,腹部
末端有环状茸毛。雄成虫体长约15mm,触角羽
毛状,翅黑色,体褐色,前翅外缘有5~6个透明
斑,翅面上的鳞粉很少。(2)卵:椭圆形,直径0.8
~1.0mm,淡黄色,有光泽。(3)幼虫:雄体长18
~25mm,黄褐色,蓑囊长50~60mm;雌体长28
~38mm,棕褐色,蓑囊长70~90mm。头部黑褐
色,各缝线白色。胸部各节背板黄褐色,上有黑
褐色斑纹,侧面观大致排列成2行。腹部淡黄褐
色。胸足发达,黑褐色,腹足退化呈盘状,趾钩
15~24个。(4)蛹:雄蛹长16~23mm,黑褐色,
有光泽;雌蛹长25~30mm,红褐色。(5)护囊:护
囊长40~60mm,囊外附有较大的碎叶片,有时
附有少数枝梗,排列不整齐。
为害症状
低龄幼虫咬食叶肉,留下1层上
表皮,形成不规则半透明斑。长大即取食叶片成
不规则孔洞。发生较多时,茶丛叶片被咬食成千
疮百孔,被害叶易脱落。发生严重时将局部叶片
全部吃光,仅存秃枝,甚至引起茶树死亡。
生活习性
(1)成虫:雌多于雄,雄羽化后离
开蓑囊,寻觅雌蛾。雌成虫羽化时,脱下的茸毛
充塞于袋囊排粪孔外,这是识别雌成虫羽化的标
志。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蓑囊,在黄昏时将头胸
伸出囊外,释放性信息素招引雄蛾交尾,交尾多
在13~20时。雌成虫将卵产在蓑囊内,每雌可
产3000~6000粒。(2)幼虫:幼虫孵化后在蓑囊
内停留2~7天,然后从蓑囊中爬出,吐丝下垂,
随风飘散至寄主上。低龄幼虫取食叶片表皮,潜
伏其中,并吐丝将蓑囊与叶片连缀,取食时将身
体伸出蓑囊外,取食完后缩入囊中。随着虫体增
长,袋囊亦不断加大,并以大型碎叶片,或短枝梗
零乱地缀贴于袋囊外。越冬前,老熟幼虫吐丝将
蓑囊缠绕在枝条上,并用丝封闭囊口。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华北、华东、华中一
年发生1代,广州2代。(2)越冬及虫源:以老熟
幼虫在蓑囊中越冬。(3)天敌:南京瘤姬蜂、大蓑
蛾黑瘤姬蜂、费氏大腿蜂、瘤姬蜂、黄瘤姬蜂、寄
蝇。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田间管理,摘
除护囊并销毁。(2)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诱杀
成虫。(3)药剂防治:防治适期在幼虫孵化后脱
囊分散期。此时幼虫耐药力低,易于防治。用青
虫菌粉剂1000倍液,或5%锐劲特SC3000倍
液,或20%抑食肼SC400~600倍液,或50%马
拉硫磷EC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
倍液,或20%灭多威EC1500倍液,或25%广克
威EC1500倍液,或40%新辛EC1500倍液,或
5%来福灵EC2500倍液,或15%杜邦安打
SC3000倍液,或20%高氯马EC3000倍液,或
1.8%阿维菌素EC3000倍液,或Bt乳剂(100亿
活孢子/ml)100倍液喷雾。隔5天喷1次,连续
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