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百科

双斑萤叶甲

2023-04-28

英文

Double-spotted leaf beetle

异名

双圈萤叶甲、双斑长跗萤叶甲。

学名

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 hulsky)。

分类地位

鞘翅目,叶甲科。

寄主

高粱、玉米、粟、花生、甘蔗、芝麻、蓖麻、
向日葵、豆类、麻类、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甘
薯、胡萝卜、茼蒿、杨、柳、杏、苹果等经济植物叶
片,以及苍耳,红蓼、苜蓿、薄荷、灰菜、小蓟、马齿
苋、苋菜、马塘草、狗尾草等杂草。

分布

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及广东、
广西、云南南缘,东与俄罗斯东境、朝鲜北境邻接
并演海岸,西达宁夏、甘肃,折入四川、云南。国
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菲律宾、越南、缅
甸、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体长3.6~4.8mm,
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头和前胸背板
色较深,有时橙红色,上唇、触角第3至末节、足
胫节、跗节均为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色。触角
11节,约为体长的2/3。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
面拱起,刻点细密。小盾片倒三角形,黑色。鞘
翅刻点细弱,每个鞘翅基半部有1个近圆形的淡
色斑,周围黑色,后缘黑色部分向后突成角状,淡
色斑的后外侧角无黑色部分。腹端外露,雄虫末
节腹板后缘分为3叶,雌虫完整。(2)卵:卵椭圆
形,约0.6mm×0.4mm,初产时棕黄色,表面有
近正六角形网纹。(3)幼虫:幼虫体长约6mm,白
色,少数黄色,表面具排列规则的毛瘤和刚毛。
头、前胸盾板和臀板骨化色深,胸足3对,腹部各
节有较深的横褶。幼虫老熟化蛹前,体粗而稍弯
曲。(4)蛹:蛹纺锤形,白色,长2.8~3.5mm,体
表有刚毛。触角向外侧伸出,绕前、中足与翅芽
之间隙,向腹面弯转。腹部末端具向外弯曲的臀
棘1对,前、中足外露,后足大部分被后翅所盖。

为害症状

成虫取食叶肉,残留下网状叶脉或
将叶片食成孔洞。

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于7月初开始出现,
一直延续至10月,主要以成虫为害农作物。初
羽化的成虫先在田边、沟渠两边的杂草上和大田
中的豆类作物上取食叶片,经半个月左右转向大
田的玉米、高粱、粟等作物取食叶肉,残留下网状
叶脉或将叶片食成孔洞。7~8月份当玉米抽出
雌穗、高粱灌浆时,该虫为害最盛,取食玉米花
丝、高粱和粟的花药及嫩粒。9月份禾谷类作物
收获,成虫又转向十字花科蔬菜为害。成虫有群
聚性和趋嫩为害性,常集中于1株植株上自上而
下取食。成虫飞翔力弱,一般1次飞行2~5m。
趋光性弱。在强阳光下,多隐于叶背、钻入花丝、
谷穗或高粱穗中。当气温低于8℃或阴雨、风大
的天气,成虫则稳于植株根部、土缝或枝叶下。
当9~17时气温高于15℃时,成虫活动为害。成
虫交配前期约20天。卵产在大田及附近田埂、
沟旁草丛的表土下,有时产在玉米花丝和苞叶等
处。卵散产或几粒粘成一块。卵耐干旱,在干燥
条件下,卵壳表面虽干瘪,但一经吸湿后,仍可恢
复原形,条件适宜时即可发育至孵化。(2)幼虫:
每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约30
天,全期在土下3~8cm处生活,以杂草根为食,
喜食禾本科植物。幼虫老熟后即在土下做土室
化蛹,蛹期7~10天。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在河北省北部地区
一年发生1代。(2)越冬及虫源:以卵在土中越
冬,在室内23~25℃下,越冬卵卵期13~16天。
(3)发生因素:该虫以荒草地为滋生场所,在干旱
年份发生较重,旱田重于水浇田和盐碱田。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边、地
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受害。
(2)药剂防治:发生严重的可喷洒50%辛硫磷
EC1500倍液,喷对好的药液750L/hm2。大豆对
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