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异名
玉米穗虫、棉挑虫、钻心虫、青虫、棉铃
实夜蛾等。
学名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异名
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
分类地位
鳞翅目,夜蛾科。
寄主
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烟、苹果、梨、柑
橘、桃、葡萄、无花果、草莓等。
危害
近年在一些栽培改制、复种面积扩大地
区,棉铃虫为害玉米有加重趋势,尤以辽南、长江
流域及新疆部分地区为主,玉米雌穗常受棉铃虫
幼虫为害。1996年8月青海首次发现该虫为害
玉米,其发生面积之大,虫量之多,损失之重,实
为罕见,造成受害果穗不结实,减产严重。
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形态特征
参见棉花虫害中棉铃虫。
为害症状
幼虫孵出后,先取食卵壳,随后幼
虫转移到顶部钻蛀嫩叶,低龄幼虫能吐丝缚住未
张开的嫩叶在其中啃食叶肉,使叶片仅剩叶膜形
成透明状;3龄后蚕食叶片,可将叶片食成缺刻
或孔洞,一般损失叶片15%~20%,重者损失
50%以上造成严重减产。
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
趋性强,萎蔫的杨柳枝对成虫有诱集作用。(2)幼
虫:4~5龄幼虫有转株为害和自相残杀的习性。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内蒙古、新疆一年发
生3代,华北4代,长江流域以南5~7代。(2)
越冬及虫源:以蛹在土中越冬。(3)发生因素:幼
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
适宜。北方湿度对其影响更为明显,月降雨量高
于100mm,相对湿度70%以上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采用上草环法,将稻草或麦秸浸
湿,做成直径1.5~2cm的草环,在棉铃虫成虫
产卵前及幼虫3龄前,把做好的草环用万灵等杀
虫剂与敌敌畏1:1配成500倍液浸透,然后用工
具夹药环套在玉米果穗顶端。采用0.6%苦内
酯水溶剂200倍液、Bt乳剂100倍液和0.3%印
楝素EC100倍液喷玉米雌穗对棉铃虫均有较高
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