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百科

稻象甲

2023-04-28

英文

Rice weevils。

异名

稻鼻虫、稻象虫;俗称钩鼻子虫。

学名

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

分类地位

鞘翅目,象甲科。

寄主

水稻、棉花、瓜类、甘薯、番茄、麦类、玉
米等。

分布

全国各产稻区。

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体长5mm,体黑褐
色,密布灰黄色细鳞毛,头部延伸呈稍向下弯喙
管,口器着生在喙管的末端。触角黑褐,末端膨
大。每鞘翅上有纵沟10条,在第2、3条纵沟靠
中央之间有1长方形小白斑。小盾片圆形,其前
方有1白色短纹。(2)幼虫:幼虫长1~9mm,头
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多皱纹,第2~7腹节背面
两侧横皱末端各有1小刺。蛹长约5mm,灰色,
腹面多细皱纹。末节有肉刺1对。(3)卵:卵长
0.6~0.9mm,椭圆形,略弯,初产无色,后淡黄,
半透明,具光泽。

为害症状

幼虫在土中食害稻根,致稻株变
黄,严重时整株枯死。成虫咬食稻苗近水面的心
叶,受害叶长出后,出现一行横排小孔,遇风折断
浮在水面上。

生活习性

(1)成虫:越冬成虫寿命长达7~8
个月。成虫羽化后仍暂停留在土室内,以后外出
活动,以傍晚活动最盛。傍晚时交尾最多。早晨
傍晚和阴雨天多栖于稻株上部,晴天则多潜伏于
稻丛基部。有假死性和趋光性,一受惊动即坠
地。成虫咬食稻苗近水面处的假茎,被害心叶抽
出后,轻者出现一列横排小孔,重者稻叶折断。
成虫用口吻在离水面1基叶咬一小孔,产卵其
中,每孔有卵1~10多粒,多为3~5粒。(2)卵:
卵期5~6天。室内观察,孵化率达100%。(3)
幼虫:1代幼虫60~70天,越冬代的幼虫期则长
达6~7个月。幼虫孵出后停留在叶鞘内数小时
至1天,然后沿着稻株潜入土中,聚居于土下3
~6cm处的稻根周围为害须根。老熟后在稻根
附近的表土下3~7cm处筑土室化蛹。(4)蛹:一
代蛹期6~10天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浙江一年发生1
代,江西、贵州部分1代,多为2代,广东2代。
(2)越冬及虫源:1代区以成虫越冬,1、2代交叉
区和2代区也以成虫为主,幼虫也能越冬,个别
以蛹越冬。幼虫、蛹多在土表3~6cm深处的根
际越冬,成虫常蛰伏在田埂、地边杂草落叶下越
冬。(3)发生时期:江苏南部地区越冬成虫于翌
年5~6月产卵,10月份羽化。江西越冬成虫则
于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下旬1代幼虫孵化,7月
中旬至8月中下旬羽化。2代幼虫于7月底至8
月上中旬孵化,部分于10月化蛹或羽化后越冬。
一般在早稻返青期为害最重。(4)发生因素:通
气性好、含水量较低的沙壤田、干燥田、旱秧田易
受害。春暖多雨,利于化蛹和羽化,早稻分蘖期
多雨利于成虫产卵。

防治方法

防治稻象甲应以农业防治为基
础,化学防治是关键,配合草把诱杀,进行综合防
治。(1)农业防治: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春耕沤
田时多耕多耙,使土中蛰伏的成、幼虫浮到水面
上,再把虫捞起深埋或烧毁。(2)诱杀:成虫喜食
甜食,将稻草扎成30左右长的草把,洒上红糖
水,并在每个草把中放入5~8个糖果,傍晚均匀
放入中稻秧田中,放草把250个左右/hm2,次日
清晨收集草把捕杀成虫。(3)药剂防治:在稻象
甲为害严重的地区,已见稻叶受害时喷洒20%
象甲净EC1000倍液,或50%杀螟松EC800倍
液,或90%晶体敌百虫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