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Pear tree powdery mildew
病原
梨球针壳Phyllactinia pyri (Cast.)
Homma和白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ll.et Ev.)Salm.,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
菌目。
寄主
梨、桑、板栗、核桃、柿子、番木瓜等树
木。
危害
为害不重,个别梨园白粉病发生较重。
分布
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和南方各
梨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梨树上常见的白粉病有2种。(1)
梨球针壳:最初在叶背面产生圆形的白色霉点,
继续扩展成不规则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布满整
个叶片,叶片正面组织初呈黄绿色至黄色不规则
病斑,严重时病叶萎缩、变褐枯死或脱落。后期
白粉状物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色的小颗粒。(2)白
叉丝单囊壳:叶片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白粉状物。
病原物
(1)梨球针壳:分生孢子梗从外生菌
丝上垂直向上生出,稍弯曲,单生,无色,具0~3
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瓜子形或
棍棒形,单胞,无色,表面粗糙,中部稍缢缩,大小
(34~38)μm× (17~22)μm。闭囊壳集生间或
单生,扁球形至凸透镜形,黑褐色,无孔口,大小
124~250μm;具基部膨大的针状附属丝5~18
根,多为6~9根,长135~375μm,为闭囊壳直径
的0.8~2.3倍,无隔膜,透明;子囊5~34个。
子囊常为长椭圆形或长卵形,有柄,大小(54~
98)μm×(24~44)μm,内有子囊孢子2个。子囊
孢子椭圆形、形或矩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色,
大小(29.9~42.5)μm×(14.8~24.6)μm。(2)
白叉丝单囊壳: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生孢
子串生,椭圆形或桶形,无色,单胞,大小(21~
27)μm×(11~13)μm。闭囊壳密聚生,丛毛状,
极少散生,近球形或梨形,暗褐色,直径45~
96μm;壳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壁厚,直径5~
30μm;附属丝3~8根,族生于闭囊壳顶部,直或
曲膝状弯曲,长度为闭囊壳的2~9倍,长69~
740μm,上部稍细或等粗,上部5~10μm,下部
7.5~10μm,全褐色或顶部无色,有5~15个隔
膜,顶部多数不分叉,有的稍膨大,有的变细,有
的曲膝状弯曲,只有少数不规则地分枝1~2次;
在闭囊壳基部有很多褐色珊瑚状菌丝。子囊单
个,近球形、矩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大小(15~
30)μm×(8.8~30)μm。
侵染循环
病原以闭囊壳在落叶及粘附于短
枝梢上越冬。孢子借风传播,进行侵染,7月开
始发病,秋季为发病盛期。第2年6~7月子囊
孢子成熟,凭空气传播,进行侵染,7月开始发
病,秋季为发病盛期。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花梨、秋白梨、康德
梨发病重,其他品种受害较轻。(2)环境:春季温
暖干旱,夏季有雨凉爽,秋季晴朗年份病害易流
行。(3)栽培:植株过密,土壤粘重,肥料不足,尤
其是钾肥不足或管理粗放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栽种抗病品种,
以减少发病。②清除病源。在冬季修剪或梨树
发芽时,剪除病枝、病芽和病梢,秋冬清除落叶并
集中烧毁。③合理密植,控制灌水,疏剪过密枝
条,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树体抗病
力。(2)药剂防治:①彻底清扫落叶,发芽前喷1
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②苗圃中幼苗发病初
期,可连续喷几次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
③发病初期喷20%三唑酮EC 1500~2000倍
液,或62.25%仙生WP 500~800倍液,或40%
多硫SC 8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500 ~
1600倍液,或2%抗霉菌素120AS 100倍液,或
25%敌菌酮WP 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