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大菱鲆苗种培育

最近更新:2023-06-18

1.受精卵孵化

受精卵孵化前可用浓度为20×10-6~30×10-6的PVPI碘 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病原体带入孵化水体内。大菱鲆卵子的卵 径是卵子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卵径在0.9~1.1毫米时,受 精率较高,而卵径为1.1~1.2毫米受精率中等或较低,卵径0.9 毫米以下的受精率最差。优质的受精卵透明、浑圆,卵周隙小。 受精后的第1、2次分裂,清晰对称。

如需运输大菱鲆受精卵,装箱密度因运输距离长短而定,一 般为0.3万~15万粒/升。运输过程中充氧袋内需保持低温状 态。

孵化时应满足以下条件: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二级标 准;避免直射阳光,光照度100~1 000勒克斯,以500勒克斯为 佳;水温10~16℃,以12~15℃最好,盐度为28‰~35‰;pH 值7.8~8.2;溶解氧>6毫克/升;氨氮<0.1毫克/升。受精卵 按30万~60万粒/米3的密度放入0.5~1米3的孵化网箱中孵 化。在12~14℃条件下,受精卵可在1周以内孵化。布池有两 种方式:将发眼卵收集、冲洗、计数后直接布池;将破膜后的初孵 仔鱼用光滑器皿小心移入饲育槽中,调整水量和气量,以保证溶 氧充足。同时清除死苗,保持清洁卫生,进入苗种培育程序。

受精卵的密度为76万粒/米3。在13~15℃水温、盐度为 25~33的条件下,受精卵置于微流水和微充气的网箱或圆锥形 水槽中孵化,13℃需116小时孵化,15℃需96小时孵化。孵化 过程中每天吸掉死卵,以免败坏水质,影响孵化率。

2.胚胎和仔稚鱼发育

大菱鲆受精卵在13~14℃水温条件下,经过5天左右可以 孵化出仔鱼。

大菱鲆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过5天的浮游生活,色素发育 明显,消化道贯通,游泳能力增强,具有捕食能力,开口摄食外界 食物,进入稚鱼生活阶段。再经过4个星期左右的生长,变态发 育成伏底生活的幼鱼,胚后发育时序如表37所示。

3.培育管理

(1)培育容器:一般使用直径为3~5米的圆形水泥池或玻 璃钢水槽,也可使用3米×3米、4米×4米、5米×5米的方形 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为保证具有较好的循环流水状态,可将 池的四角抹圆,底部保持一定比降。

(2)水质管理:大菱鲆仔鱼对水质的要求是很高的。现在很 多育苗厂家都把育苗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水质不好,这一方面是 因为建厂的地理位置不合理及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由于育苗过程中水质控制不当造成的。大菱鲆育苗 厂一定要建在远离污染源和养殖区的地方,自然海水取用方便, 水质稳定;地下海水资源丰富,盐度25‰以上,其他理化指标达 到或接近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开放式循环系统,要求原海水经 过滤、消毒、杀菌后再进入育苗池,用过的废水通过排水渠流入 室外污水池中。封闭式循环系统,不仅要对原海水进行处理,而 且用过的回收水需要经过物理和生物过滤后再重复使用。

 

表37 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水温15~16.5℃)

 

 

时期 日龄 主要形态和生态特征
仔鱼 0 全长2.5毫米,卵黄囊长径1.0毫米,短径0.7毫米,油球径 

0.13毫米。头部向前下位方向弯曲,背鳍褶和臀鳍褶分别有两处和

一处色素丛,淡黄色略带浅棕色。在水中呈倒悬式分布于表层,身体

呈浅黄色、透明,难于发现

3 全长3.3毫米,卵黄囊长径0.3毫米,短径0.25毫米,油球径 

0.11毫米。椎骨末端出现放射丝。消化道呈直管状,口、肛门开通。

鳍褶透明,身体浅棕色增深,略显红色,称为“红苗”

5 全长3.5毫米,鳔长径0.1毫米,短径0.08毫米。卵黄囊和油 

球消失,消化道弯曲,分化成胃、肠和直肠,肝和胰出现。食道与胃交

界处背部突出一细胞团,为鳔泡。透明呈浅棕色,头顶、躯干背部披

大量菊花状黑色素。尾鳍褶有放射丝,背、臀鳍褶各有一处斜向色素

带,对称分布。仔鱼呈红棕色,仍称“红苗”

稚鱼 10 全长4.7毫米,鳔长径0.42毫米,短径0.32毫米。消化道分化 

更加明显,胃部膨大。鳔泡充气位于消化道背部与椎骨之间,椭圆

形,绿色。全身被满菊花状黑色素,躯干部及头部底色淡棕色,仔鱼

呈黑色,故称“黑苗”

15 全长6.5毫米,鳔长径0.3毫米,短径0.2毫米。尾椎骨两侧对 

称,趋光和集群现象明显,行动敏捷,身体变粗。晶体呈黑色,眼周围

布满鸟粪素,呈亮绿色。躯干部、头顶、鳃盖后沿、消化道背侧黑色素

浓密,鱼体呈黑色,仍属“黑苗”阶段

20 全长8.0毫米,鳔长径0.5毫米,短径0.3毫米。身体变宽,尾 

椎骨上翘。有拖粪现象,鱼苗活跃,在水表层呈扁平游泳。鳃盖、头

顶、内脏团外侧、躯干部背腹沿黑色素特别浓密,整个鱼体呈黑色,仍

属“黑苗”阶段

25 全长10毫米,鳔长径1.0毫米,短径0.6毫米。大部分呈扁平 

游泳,鳃丝形成,右眼开始上升。身体黄棕色色素增多,底色增深,身

体表面外观花斑甚多,称为“花苗”

 

时期 日龄 主要形态和生态特征
幼鱼 33 全长18毫米,鳔长径0.8毫米,短径0.5毫米。右眼升到头顶, 

身体加宽。鱼苗银灰色,背、臀鳍基部各有黑色素和鸟粪素带相间排

列,上下各5~6条荧光色素带,呈绿宝石光泽。幼鱼底色有深有浅,

花斑有大有小,一般浅花占多数,深花较少

60 全长30毫米,两眼位于左侧。幼鱼浅棕黄色,形态结构与成鱼 

相似,生态习性与成鱼相近,只是体色尚浅

 

 

鱼类育苗的用水量是很大的,远远大于对虾、扇贝育苗的用 水量。育苗过程中水质主要通过换水或流水来调控。5日龄以 内的仔鱼,水交换量缺乏不致对其成活率产生影响。5日龄以 后,则应尽早建立流水培育程序,水交换量应根据仔鱼密度的大 小,并随着仔鱼的生长而逐步加大,由2日龄的每小时10%,增 至20日龄的每小时30%~50%。水交换量不足,容易引起代 谢物积累,当水中悬浮颗粒物质的浓度高于15×10-6时,很容 易造成仔鱼窒息死亡。因此,大菱鲆育苗厂还必须配备必要的、 足够的海水过滤、净化和消毒杀菌设备,满足大量用水的需要。

(3)饵料投喂技术:大菱鲆苗种培育的饵料是轮虫、卤虫无 节幼体和微颗粒饲料。投喂技术从表面看相差不大,但仔细追 究,投喂方法各不相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何投喂才能发挥饵 料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的投喂效果,仍然有待商榷。一般在 16℃的培育水温下,第3天的初孵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道 贯通,开始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可以开始投喂轮虫。 此时最好投喂大小为90~140米的小型轮虫,投喂密度3~5 个/毫升,投喂量不宜过大,少投勤投。虫连续投喂仔鱼比一天 只喂一次好,主要是由于轮虫的代谢速度比较快,强化的营养难 以长久保持。投喂轮虫期间应向池内添加小球藻,浓度以50万 ~100万个/毫升为宜。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轮虫在育苗池内的营养衰减,从而提高仔 鱼的成活率,降低白化率。仔鱼第1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 体,投喂密度0.2~1个/毫升。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以后,仔鱼 会表现明显的偏食性,因此,为了保证早期仔鱼的营养需求,开 始投喂时应严格控制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量,并尽可能在仔鱼 饱食轮虫后投喂。仔鱼第23天开始用微颗粒饲料驯化,若驯化 得当,仔鱼第30天左右可以完全转化为配合饵料。投喂微颗粒 饲料的粒径应控制在仔鱼口径的3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