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百科

豌豆菌核病

2023-04-27

英文

Pea Sclerotinia rot

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菜豆、十字花科、葫芦科、茄果科,以及
芹菜、莴苣等多种蔬菜。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本地豌豆茎蔓及荚果。
患部早期长满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生鼠粪状黑
色菌核。引起茎蔓萎蔫,荚果腐烂不能食用。

病原物

(1)形态: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粪状,
直径1~10mm,可生子囊盘1~20个,5~10个。
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cm
之间,盘浅棕色,内部较深,盘梗长3.5~50mm。
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
(113.87~155.42)μm× (7.7~13)μm。子囊孢
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
μm×(4.97~8.08)μm。菌核由菌丝组成,外层
系皮层,内层为细胞结合很紧的拟薄壁组织,中
央为菌丝不紧密的疏丝组织。(2)特性:菌核无
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
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
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
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
萎。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
混在堆肥及种子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
下萌发,随风传播。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
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较冷凉潮湿条件下
发生,适宜温度5~20℃,最适温度为15℃。菌
核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
时菌核只能存活1个月,而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
3年多以上。发病在开花后发生,病原先在衰老
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

发生因素

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
萌发后形成的子囊需要有连续10天的水分供
应,才能正常长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无病种子,并
进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②有条件的
地方可与水稻、禾本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
作。③选择排水良好地块,不宜密植,少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发病后适当控
制浇水。④收获后深耕,把菌核埋在土表3cm以
下的土层中,能遏制菌核的萌发。勤松土、除草,
摘除老叶及病残体。发现病株及早处理。收获
完后及时拉秧,清理烧毁病残物。⑤在子囊盘出
土盛期中耕,后灌水覆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
杀死部分菌核。⑥棚室栽培要控制好湿度,通过
控湿、保温、通风等生态防治措施,能达到较好的
防病目的。(2)药剂防治:①当种子中混有菌核及
病残体时,在播种前用10%盐水浸种,洗去菌核
和病残体后,再用清水冲洗播种。②育苗床如用
老病土,在播种前3周每用40%福尔马林25~
30ml/m2,加水2~4L处理土壤,用塑料膜覆盖4
~5天,晾2周后再播种。③成株期在花后开始
喷50%乙烯菌核利WP 1000倍液,或50%异菌脲
WP 1000~1500倍液,或50%腐霉利WP 1500~
2000倍液,或40%菌核净WP800~1000倍液,或
50%混杀硫SC5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
续3~4次。④用40%五氯硝基苯DP10.5kg/
hm2,混细土225kg,均匀撒于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