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百科

番茄灰霉病

2023-04-27

英文

Tomato gray mold

病原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番茄、辣椒、黄瓜、草莓、莴苣、韭菜、花
生等。

危害

设施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随着我国
棚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已成为番茄生产限
制性障碍。特别是在冬春茬,由于棚室内低温、
高湿,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往往受害严重,造
成减产20%~40%。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可为害
花、果实、叶片和茎。(1)叶部:叶片发病从叶尖
开始,出现水浸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
向内发展,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边缘不规则,干
燥时病斑呈灰白色。(2)茎部:茎发病后初期产
生水浸小点,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高湿时长出
灰色霉层,上部植株枯死。(3)果实:果实发病主
要在青果期,先侵染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后向果
面和果梗发展,果皮变成灰白色、水浸状、软腐,
病部长出灰绿色绒毛状霉层,后期病部产生黑褐
色鼠粪状菌核。(4)花萼:花萼发病变为暗褐色,
随后干枯。(5)幼苗:幼苗发病时叶片和叶柄上
产生水浸状腐烂,之后干枯,表面产生灰霉,严重
时可扩展到幼茎,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腐烂
折断。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细长,深褐
色,数根丛生,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簇
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梗大小(960~1200)μm
×(16~22)μm。②分子孢子。单胞,无色,短椭
圆形,大小(12~18)μm×(9~13)μm,聚集成堆
时呈灰色。③菌核。由菌丝组成,形状不规则,
大小(1~40)mm×(1~7)mm,多产生于寄主表
皮层下面。(2)特性:病菌为弱寄生菌,腐生性
强,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分生孢子在13.7~
29.5℃均能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与孢子萌发的
适温为21~23℃。分生孢子抗旱力强,在自然
条件下能存活138天。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
丝及分生孢子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
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
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
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萌发时产出芽管,从寄主
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在日
光温室中发病流行过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定
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为叶部灰霉病的始发期,
该时期病情平稳发展;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
叶部灰霉病的上升期,此时病害发展迅速;4月
下旬至5下旬为该病发生高峰期。病果发生时
期:番茄定植后20~25天(3月末)第1层果开
始发病,之后病果迅速上升,4月中旬至5月初
为盛发期;以后随着温度上升温室开始大放风,
病情下降;第2层果在4月10日开始发病,之后
病果率迅速增长,4月末至5月初达到高峰;第3
层果在第2层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
至5月初后下降。

发生因素

(1)环境:温暖湿润是灰霉病流行
为害的主要条件。灰霉病菌发育适温为20~
23℃,相对湿度要求95%以上。早春棚室的生
态条件恰好温暖湿润,很容易引起发病。连阴
天、寒流天、浇水后湿度增大易发病。(2)栽培:
植株徒长、棚室透光差、光照不足易发病。管理
不当、粗放耕作、过于密植、氮肥不足或过量、领
秧绑架过晚、灌水后放风排湿不及时、阴雨天灌
水、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病果及病叶不及时清
理等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收获后和种植前
彻底清除棚室内病残体。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摘
除老叶、病叶、病果和侧枝,带到棚室外集中烧毁
或深埋。②选用抗病品种。③与非寄主植物轮
作,采用与豆类作物轮作,提倡高畦栽培,苗期不
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④合理施用氮、磷、
钾肥,忌偏施氮肥,培施磷、钾肥提高抗病能力。
⑤通风换气,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⑥7~8月
份高温季节密闭大棚15~20天,利用太阳能,使
棚内温度达到50~60℃,最高达到70℃,进行高
温闷棚消毒。(2)药剂防治:①露地栽培,发病初
期喷50%乙烯菌核利WP DF 1000~1300倍液,
或40%嘧霉胺SC375~1400ml/hm2,50%多·霉
威WP500~8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
3次。注意交替使用。②棚室栽培,用旧苗床育
苗要消毒,结合播种撒施50%福美双WP15~
22.5kg/hm2。③定植前用50%腐霉利WP 1500
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淋苗,要求无
病苗进棚。④发病初期用6.5%甲硫·霉威
DP12~15kg,或5%加瑞农DP,或6.5%甲霉灵
DP15kg直接喷粉,在早晨和傍晚喷较好。隔7
天喷1次,连续3次以上。⑤晴天棚室中可以叶
喷50%腐霉利WP 2000倍液,或45%噻菌灵
SC3000~4000倍液,或50%异菌脲WP 1500倍
液,或60%多菌灵超微粉600倍液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