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Tea bud blight
病原
Phyllosticta germmiphliae Chen et Hu,
属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
寄主
茶树。
危害
发病芽叶生长受阻,直接影响茶叶的产
量和质量,大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且品
质下降。
分布
茶芽枯病于1976年在我国浙江省首次
发现,国外未见报道,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湖
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各大植茶区。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嫩芽叶,不为害茎。受
害部位初期出现褐色或黄褐色的斑点,芽叶边缘
逐渐枯焦,颜色变深,病斑沿叶缘扩大,病健分界
不明显。后期受害芽叶扭曲、卷缩、质脆,叶缘破
碎,严重时,整个嫩梢枯死。病斑上散生许多黑
色的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
90~245μm,器壁薄,膜质。分生孢子器埋生,成
熟时突破表皮外露。②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无色,单胞,大小(2~6)μm×(2~4)μm,内含1
~2个油球。(2)特性:该菌生长适温20~27℃。
8~10℃低温条件下,病菌生长速度慢,但尚能正
常生长,高于29℃时菌丝不能生长。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
子器在树上老病叶以及越冬芽上越冬。(2)传
播:当气温上升到18℃时,形成大量的分生孢
子。气温升到22~25℃时,借风雨传播,侵染幼
嫩芽、叶片,引起发病。(3)发生时期:3月底至4
月初,春茶萌芽期,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上
旬,春茶盛采期,为发病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
旬的夏茶期,病情发展缓慢,此后停止发病。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
异,发芽偏早的品种发病较重。(2)环境:茶芽枯
病属低温型病害,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严重。
当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高气温15℃,开始发
病,当旬平均气温在15~20℃时,病情增长迅
速,当旬平均气温超过20℃时,病情发展缓慢。
在温度适宜时,降雨天数多,相对湿度高能促进
病害的发展。若在早春茶树芽梢遭受寒流侵袭,
植株抗侵染力降低,有利于芽枯病菌的侵染。
(3)栽培:幼龄和成龄茶树,及荫湿密蔽,枝叶茂
盛及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病较多,尤以1~3年生
的幼树和密植速成的茶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的茶树
品种。如鸠坑、福建水仙、政和、龙井长叶、荚红
1号、台茶7号、台茶9号、台茶13号等。②做
好茶园防冻工作,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力。
③春茶期提倡早采、勤采,茶树上尽可能少留嫩
芽,以减少侵染几率,减少发病。④重病园块,秋
末或早春组织人力摘除病芽。(2)药剂防治:①
在秋茶结束后、春茶萌芽期,各喷药1次进行保
护。发病初期根据病情再行防治1~2次。药剂
可选用50%苯菌灵WP 1500倍液,或70%甲基
硫菌灵WP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700倍
液,或47%加瑞农WP700~800倍液,或30%碱
式硫酸铜SC400~500倍液。②非采摘茶园喷
1:0.5:100半量式倍式波尔多液预防病害的发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