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百科

粟锈病

2023-04-26

英文

Millet rust

病原

粟单胞锈菌 Uromyces setariae – italicae (Diet) Yoshino,属担子菌亚门。

寄主

粟及禾本科杂草等。

危害

粟重要病害。

分布

世界各粟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上也可发生。
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均可产生深红褐色斑点,即
锈菌的夏孢子堆,以叶面较多。夏孢子堆隆起,
长椭圆形或椭圆形,约1mm左右,散生或排列成
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夏
孢子。夏孢子堆较多时,可引起叶片早期枯死。
粟生长后期,在叶背和叶鞘上,尤其叶鞘上产生
灰黑色小点,即锈菌的冬孢子堆,长圆形或圆形,
大小1mm左右,散生或聚生,长期埋生在寄主的
表皮下,不破裂,故症状不明显。

病原物

(1)形态:①夏孢子。单胞,椭圆形,
黄褐色,表面有刺,柄无色,具3~4个芽孔,大小
(22~34)μm×(18~26)μm。②冬孢子。单胞,
球形、长球形或多角形,有柄,黄褐色,顶端有芽
孔,大小(20~30)μm× (16~24)μm。③性子
器。金黄色,产生在破布木叶表面,稍突起。④
锈子器。黄色或褐色,宽圆桶状,聚生在破布木
叶背,直径0.5~1.5cm,表面有疣突。⑤锈孢
子。扁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表面密生细疣,半
透明,大小(20~27)μm× (18~23)μm。(2)特
性:粟单胞锈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菌,在粟
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担孢子萌发侵染转主寄主破布木,产生性孢子和
锈孢子。然而除印度之外,其他国家尚未报道过
粟锈菌的转主寄主。

侵染循环

(1)菌源:有转主寄主地区可借锈
孢子世代侵染粟,借冬孢子世代侵染破布木以完
成其生活史。我国华北地区夏粟区的夏孢子可
以越冬或越夏,成为初侵染源,但不能排除夏孢
子由南方传至北方侵染的可能性。(2)传播:夏
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有水
滴或水膜存在即可萌发成泡囊,再从其上产生侵
染丝侵入附近细胞,形成吸胞吸取养分。

发生因素

7~8月份雨水较多的年份,锈病
发生普遍而严重。地势低洼,施用氮肥过多,植
株生长过密,田边寄主杂草多都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如鲁谷2号、晋谷16及豫谷2号。②栽培丰产
早熟品种或适期早播,以避过锈病的盛发期,减
轻为害的程度。③施肥要避免氮肥过多,氮、磷、
钾配合比例应适量,可减轻锈病的发生。④要勤
清除杂草,合理密植,保持垄间、株间通风透光。
⑤清除田间病残株,实行秋翻地,减少田间越冬
菌源。(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25%三唑酮
WP800~1000倍液,或15%三唑醇WP 1000倍
液,或50%萎锈灵WP 1000倍液,或12.5%烯唑
醇WP 1500~2000倍液,或25%敌力脱EC3000
倍液,或40%氟硅唑EC9000倍液。隔10~15
天喷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