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Millet downy mildew
异名
粟灰背、粟白尖、粟枪杆、粟看谷老、刺
猾头等。
病原
禾生指梗霜霉Sclerospora graminicola
(Saccardo) Schrter,属鞭毛菌亚门。
寄主
粟等25种禾本科植物。
危害
粟的主要病害。
分布
华北、西北、东北各地普遍发生,多年来
经大力防治,发病面积已大大缩小,仅个别地块
零星发生。
为害症状
系统侵染性病害,从种子发芽后不
久直到穗期陆续显现症状。各期症状差异很大,
主要症状有: (1)灰背:幼苗叶片上产生浅绿到
淡黄色条纹,叶背有灰白色霉。在成长叶片上,
有时产生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颜色因
品种不同而异,从淡黄色到紫红色。病斑多顺叶
脉向上下扩展,有的互相愈合成为中央黄色,边
缘颜色略深的条斑。潮湿时背面也长出灰白色
霉。(2)白尖:病苗继续生长,病叶增多,心叶不
能开展,仅能伸展出一、二片有黄白色条纹的顶
叶,背面有白霉,这种症状叫做“白尖”。(3)枪
杆:“白尖”枯死变褐,病秆直立形似“枪杆”。(4)
白发:病组织破裂以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就是病
菌的卵孢子。最后仅留下黄白色叶脉,分裂成细
丝,形似“白发”。(5)看谷老、刺猾头:病穗短缩,
肥肿,小花内外颖度长,呈小卷叶状,全穗蓬松,
宛如鸡毛帚或刺猬。初为红色或绿色,后变褐
色,组织破裂,也能散出大量卵孢子。病穗有时
仅抽出一部分,或只下半穗被害,而上部仍正常
结实。
病原物
孢囊梗顶端,分枝2~3轮,大小(93
~218)μm×(11~20)μm。孢子囊椭圆形,大小
(16~45)μm×(15~27.5)μm。③雄器丝状,大
小(12.8~26.6)μm×(4.3~7.8)μm。藏卵器
球形,红褐色,大小(37.5~62.5)μm×(37.5~
57.5)μm。卵孢子圆形至长圆形,大小(25.5~
55)μm×(24~52.5)μm。
侵染循环
(1)菌源: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未腐
熟粪肥上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是第2年初侵染
来源,以土壤带菌为主。(2)传播:卵孢子生活力
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经家畜肠胃消化后
尚有活力,在堆肥中如未经充分发酵腐熟仍能传
病。卵孢子萌发后从芽鞘或幼根表面直接侵入,
随植株的生长向上蔓延形成各种症状。后期受
病组织破裂,散出卵孢子。卵孢子经过休眠,第
2年再侵染幼苗。阴雨和结露时,在叶背产生霉
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囊。分生孢
子寿命很短,侵染植株,在叶片上产生局部斑点,
但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也能从谷子的分生组织,
分集分枝幼芽、幼穗、幼叶、幼苗和胚芽上侵入形
成系统侵染。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粟幼芽在2cm以内
时最易被侵染。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2)
栽培:发病轻重与出苗快慢关系密切。春季播种
早、播种过深、地温低、湿度大,出苗缓慢,发病
重。连作地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实行轮作倒茬,减少土壤带菌,严重地块至少
应实行3年轮作。③选用无病种子,适期晚播、
浅播。不用病株沤肥或喂牲口,施用不带病菌的
净肥。④及时中耕除草,拔除病株。(2)药剂防
治:用种子重量0.7%的50%萎锈灵WP或70%
甲基托布津WP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5%~
1%的90%敌克松TF与10~15倍干细土配成
药土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