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沿海地区

最近更新:2023-03-08

简介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给沿海地区下的定义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中国有8个沿海省、1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53个沿海城市、242个沿海区县。

优势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濒临海洋的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一般都是生态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有利于发展经济的“精华地区”。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是这样, 沿海12个省区基本上都是环境条件好、经济发达、人口承载力高的地区。(1)除台湾之外,沿海 12个省(区)、市总面积133.4万km2,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4%;1995年末人口4959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0.9%。在全国东部、西部、 中部三个地带中,沿海地区人口承载力最强,全国每km2平均人口约124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372人,中部地区200人,西部地区15人,三个地区人口密度之比为25∶13∶1。(2)沿海地区具有临海的区位优势,对外经济联系方便,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全国的60%以上。(3) 沿海地区气候湿润,雨量较多,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很发达。大海还有持续的造陆功能,东南沿海地区约2.5亿亩优良农田是由滩涂围垦形成的。

中国的沿海范围

中国沿海地区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沿海包括的15个省级行政单位有:
1“祖国心脏”――北京市
2“华北门户”――天津市
3“燕赵沃野”――河北省
4“辽海重地”――辽宁省
5“齐鲁大地”――山东省
6“富饶水乡”――江苏省
7“东方明珠”――上海市
8“钱塘江畔”――浙江省
9“东南侨乡”――福建省
10“祖国宝岛”――台湾省
11“岭南热土”――广东省
12“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13“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
14“锦绣壮乡”――广西壮族自治区
15“天涯海角”――海南省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其中,沿海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2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最闪光的地方就出现在沿海地区。跨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仍将需要沿海经济增长的支撑,沿海地区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地位与优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上升的势头却是显而易见的。1992年,沿海地区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56.55%,1995年增加到58.33%,1999年进一步上升到58.72%。从未来的发展走势看,沿海地区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承担双重任务:一是担负起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维持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二是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只有沿海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中长期阶段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才能更好地支持西部大开发。因而在讨论全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尽管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国家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西部大开发,但中国应该把实现增长的重点放在沿海地区。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沿海地区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
。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统计表明,在90年代相当一段时期,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都在3/5左右。1999年,在全国各地国内生产总值总数中,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58.47%。同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46元,全国超过这一数值的省市有12个,其中10个位于沿海地区。199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1%,其中7个增长速度超过10%的省市全部位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实行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对于轻纺工业产品是最先放开价格与放开计划调控的,沿海地区的轻纺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从而沿海地区的工业产品相对较早地面向市场。从所有制结构上讲,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中,非国有制的成份所占的比重较大,意味着沿海地区的市场活动主体相对较多,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活跃。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49%,而沿海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38.27%。

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在全国最高。对外开放,无论是从引进外资还是出口产品的角度看,都是为了利用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上技术和资本的输入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要素供给短缺的问题,通过对外出口也是为了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都是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说,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相对而言,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1999年,按照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划分,沿海地区的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份额的90.99%,外商合同投资额占全国的84.92%。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86.9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的97.37%,旅游创汇收入也占全国的84.07%。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示范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圳、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尤其引人注目。

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分布图…

科技进步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贡献十分突出。1998年,在沿海地区的一些主要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据有关方面的计算,在北京,1999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98%,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4.6%,也是在1999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达到47%。广东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也显示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55.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4%,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目标,除原有的康佳、先科等企业外,还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在全国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总收入、出口总额中,沿海地区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65.84%、67.74%和90.01%。相对发达的教育,也支持了沿海地区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沿海地区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
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得沿海地区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能够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沿海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信等方面的建设状况好于内地。以广东来说,目前一个以广州为枢纽,公路、铁路、水运、港口、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省内外及港澳、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已形成。广州-佛山-、佛山-开平、广州-深圳、广州北环、广州-山水、深圳-汕头和惠州-深圳等高速公路以及大亚湾核电站、沙角A、B、C电厂已建成投入营运,并发挥出经济社会效益,另有广州-珠海东线、北京-珠海广东段、东莞常平-虎门、惠州-河源、广州-湛江等高速公路和广州新国际机场、岭澳核电站、珠江电厂、台山电厂等重大工程项目都相继建设或者建成。珠江三角洲的电话普及率为也相对较高,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网也较为普及。

基本思路

正是基于对沿海地区上述条件的认识,沿海地区发展的内在条件要强于内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使沿海地区的政府更易于接受改革开放的思想并能面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挑战。在21世纪,沿海地区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尽管沿海地区的发展具有许多优势,但也面临国内外市场的挑战。一方面是相对供过于求的国内市场和相对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的各种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又缺乏象西部那样的政策支持,企业又缺乏象国际上跨国公司的那种技术优势与规模优势。在这种状况下,重新认识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我们看来,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该将沿海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在沿海地区的发展方向上应该采取“一进二出”、登高望远的发展思路。所谓“一进二出”,就是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和港澳台的设备与技术,在沿海地区建立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沿海地区的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可以运用国外的技术装备予以改造,对于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如汽车工业可以通过出售股份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形式出现。“二出”就是指要将那些劳动力密集生产成本上升的企业输出到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要将那些国内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相对成熟的技术与装备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输往国外,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所谓“登高望远”,就是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要推进高新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是要注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输出,使沿海的一些产业在新的区域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使原有的生产设备能够实现技术上的升级,因而输出本身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使沿海地区在国内市场和对外出口时产品的技术与资本含量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就是为了吸收来自国外与港澳台的技术成果,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生产要素,缩小在产业发展上与国外的差距,达到一种借力打力的升级换代效果。无论是输出还是引进,都是立足于实现经济要素的新陈代谢,增强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如果说,引进和输出主要是依赖于沿海与外部之间的循环的话,科技进步则主要是要增强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自身的增长能力,提升沿海地区的技术水平,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在依赖自身的技术与专利的基础上。值得指出的是,在沿海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引进、输出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比如,沿海地区的家电、移动电话等产业的崛起,就是在引进的过程中注意了技术创新,家电、手机等多种产品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汽车工业过于依赖于引进,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相对不够,产业的发展又依存于相对封闭高关税壁垒的市场环境,所以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汽车工业依然缺乏竞争力。上述的经验与教训是沿海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很好加以总结的。

沿海地区应该确定以下战略目标:
1继续发挥在全国相对领先的经济优势。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所有区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不可能所有区域同步增长。鉴于沿海地区的上述优势将继续存在,沿海地区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继续维持下去。目前,沿海许多地区都在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且提出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要求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广东也一直把追赶亚洲四小龙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深圳、惠州、东莞等地都提出了在全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沿海有条件的其他地区也应该制订现代化奋斗目标并在发展规划与相应的配套政策中加以体现。

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2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市场经济比集中计划体制相对更有效率,在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的比较中得以充分展现。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更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除了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外,各种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市场都应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进行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管理也应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运作。

3在动态变化中建立一个有利于稳定增长的经济结构。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的快速推进是分不开的。1999年,在全国各省市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45%的有12个省份,其中有8个省市位于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是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最快的区域,也是工业化推进最快的区域。21世纪的国际竞争,最集中地表现在制造业范围的竞争上。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首先是建立高水平的制造业基地,使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除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外,第一、第三产业也需要予以充分重视。除了传统的商业、旅游等行业外,银行、保险、咨询、维修等产业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4大幅度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沿海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区域,也是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1998年,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0.6%的土地面积、31.96%的耕地面积、43.14%的乡村人口,生产了占全国47.88%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和37.47%的粮食产量。由于沿海地区的平原面积较大,适合于机械化作业,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村对于人口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因而需要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另一方面,在沿海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依靠国际市场外,也需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支持。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相对于工业化来说,城市化的水平相对较低。要大幅度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使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而农村人口也会在相对减少的过程中增加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这就可保证沿海地区在国外市场大幅度波动、出口环境恶化时,有国内市场尤其是沿海地区市场较大的需求来“接盘”,企业产品的销售空间也能大大扩张。沿海的发展实际上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现代化是结果,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是途径。只有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沿海地区的现代化才有切实的保证。

发展重点

沿海地区的发展建立在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结合上。需要既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重视区域结构的优化。从产业上看,沿海地区的三大产业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但是各个产业的发展重点有所不同。

沿海地区农村的发展应该加强政府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作物,适当发展经济作物,注意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渔业和牧业,注意高附加价值、高科技农业、工程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面向国际市场调整农业结构。要继续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民营股份制企业与私营企业,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着眼于建立具有竞争能力的制造业生产基地。目前,纺织、服装、鞋类、家电等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优势相对明显,应加强引导。这类产业的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应该对企业加以整合,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要继续扩大原有的出口加工工业和“三来一补”工业的优势,在传统加工工业领域继续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并且逐步将出口重心向资金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转移。对于沿海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按照“二出”的设想进行转移。

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参与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今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通过发展具有高附加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取得在产业领域的“制导权”,并且获得很大的利润空间。中国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基因工程等高技术产业上应该加大投入,争取有新的进展。沿海地区是中国科学技术和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着跟踪和追赶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应该积极鼓励发展。

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目前虽然具备一定的规模,技术开发也有一定能力,但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应该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甚至资本对于现有的企业进行改造,目前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有一定水平,也可以依靠国内的高新技术对上述产业进行改造。中国的有机化工工业的技术主要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上,电子信息工业的一些核心技术还依赖于发达国家,应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争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目前,电子工业的技术开发成效十分显著,在高性能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方面的研究上出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且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虽然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企业在沿海地区还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应该不断提高资金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

另外,在沿海地区也应该限制污染严重、技术层次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尤其对小型加工类企业应该限制其发展,有必要的话,还是应该坚决地采取关停并转的严厉措施。

目前沿海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高于内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商业、贸易、餐饮、旅馆等发展相对较快,深圳、上海两大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以及一批期货交易所的设立,又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外资的金融、保险、商业都纷纷把沿海地区作为在中国市场登陆的滩头阵地,在沿海建立大批的分支机构或者分公司,加快了在相关领域的竞争,这对于沿海地区的大型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商业、金融、保险业构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沿海的相关企业应尽快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规范调整发展思路,增强竞争实力。科技教育是未来区域竞争的关键,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沿海地区应该关注重点区域的发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下游、环渤海地区应是区域发展的重点。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开放城市

珠江三角洲位于沿海的南部地区,与港澳毗邻,得益于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成就为世人瞩目。1997年,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占广东省的23%,占全国的0.44%,人口占广东省总人口35%,占全国的1.9%, 而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5300多亿元,约占广东国内生产总值的70%,约占全国的7%。1981年以来GDP年均增长17.9%,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珠江三角洲目前已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支柱产业,如家用电器、电子通讯设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以及建材、医药等。1997年区内各市的外贸出口总值已达643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6%,占全国的比重为35.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112.8亿美元,约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占全国的比重为18.2%。目前为止,有100多家外资银行或金融机构进入广州和深圳等中心城市。1996年,有4.5万家的“三资”企业遍布珠江三角洲各地,其中港资企业占80%以上。珠江三角洲在发展上应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电气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抓好以企业为依托的科研开发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研究开发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相关区域。这一区域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核心区域。目前这一区域范围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域,而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钢铁、化工尤其是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发展得非常迅猛。近些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出现了相对不同的分化。上海挟浦东对外开放之力,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分公司,取得了经济快速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近年来发展势头也很强劲。江苏、浙江过去20年的发展主要受乡镇企业的推动较强,但是随着国内需求重心的转移,原来的轻纺工业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没有理顺、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应该说,这一区域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只要注意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化工、钢铁等企业的重组,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科技进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主要由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等区域组成。这一区域的工业结构相对偏重,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重型加工工业基地。钢铁、石化、煤炭等传统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是中国老工业基地集中分布的区域,经济发展在沿海地区相对较慢,只有山东半岛的家电、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很有起色。但是这一区域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一是本区域的科技教育相对发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中关村的科技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应该积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产业化的方向转化。二是传统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后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是山东、辽宁、河北、天津都与日本、韩国的距离较近,有着开展对外开放的良好条件,应该积极引进外资。

若干对策

沿海地区的发展除了需要确定发展重点以外,还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合与支持。

国家应该确定科学的相对灵活的区域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崛起以后,国家的区域重点转移到了西部地区,这些都是符合中国区域发展的实际与规律的。不过,在我们看来,西部大开发与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之间应该是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否定、互为矛盾的关系。因为在沿海地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供给、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很重要。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应该是有弹性的,是审时度势的,而非对国内外的变化缺乏反映的。当国际市场形势大好时,区域发展的重点可以放在沿海地区,立足于打造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基地,使沿海地区在扩大出口和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完成经济转型;而在国际市场上陷于相对低迷、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下降的时候,区域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通过刺激国内市场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以保持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之上。因而,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是可以变控与调节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尽管长期应该坚持的,但在政策力度上,操作手法上也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应该大力推进沿海地区的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应该对于目前的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一是要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精简机构的同时明确政府的职权范围,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使政府的功能归位。二是深化企业改革,要依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进行股权相对分散化的改革,建立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政府应该减持国有股的比重,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建立在一个透明和有所监控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经营更能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特点。沿海地区的金融、保险、商业等类别的大型国有企业应该积极推进改革,改善服务,用更优质的服务、更丰富的产品、更低廉的价格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乡镇企业、城市集体企业都应该在改革中体现政企分开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与归属,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投资者的利益相挂钩。三是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私人企业有贷款、股票上市、出口贸易甚至于兼并国有企业等方面的要求,只要符合有关条件,政府部门都应该加以支持。

沿海地区沿海城市

加快沿海地区的结构调整。从产业上看,一方面要稳定沿海地区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创出品牌,提高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应该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那些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型的产业,逐步使这些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区域上看,在三大重点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经济特区应该面向国际市场,在建设出口加工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所谓第二次创业或者争创新优势主要应该通过更大幅度的改革开放,通过先进技术与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提升经济特区加工工业的技术档次,使经济特区充分显示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沿海其他地区如福建沿海、广西、海南与河北、山东、广东、辽宁等地的西部,都是沿海相对不发达地区,既需要承接由发达地区转移来的产业,也需要更多引进外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文化、血缘上的联系相对较多,更应该注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台资企业。

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近些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外资企业的贡献很大,但是目前的外资主要来自于港澳台的成分较大,来自西欧发达国家和美国的部分还不够多,应该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沿海地区的投资和设立技术开发机构。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企业的对外出口,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同时,鉴于中国发展的后续资源严重不足,沿海地区的一些矿产资源也进入开采后期,从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需要鼓励企业在国外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与非洲、拉美等国家有着长期友好的双边与多边关系,这些国家都面临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而许多国家的资源蕴藏相对丰富,通过开发自然资源是许多国家摆脱发展困境的必要起步阶段。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类企业要勇敢地走出去,在了解所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扩大开发资源,另外,沿海地区的加工类企业目前也面临着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约束,也可以将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或者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公司,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资源供给有所保障、企业的利润得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所促进,合作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可以实现双赢或者多赢的目标。

大力推进沿海地区的技术进步
。在目前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过程中,竞争的内容更多是质量、功能、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而所有这些方面的改善,都需要依赖于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沿海地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应该推动科研机构的进一步改革,使科研机构被压抑的科技能力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得到释放,使科研成果在转化成现实产品的过程中更好地用来支持科技开发,形成科技与产业之间互动的良性循环。高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注意理顺产权关系,一开始就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运作。一方面要尊重科技人才创造性劳动,可以在股份中加以体现,也可以一次性买断。另一方面,也要使管理人员的才能得以自由发挥。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目前兴起的互联网,加强企业与外界的信息往来与沟通,以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快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为此有必要放宽农民进城的限制,逐步让那些在城市停留一定时期的农民实现身份的转正。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废除农民与城市居民在身份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实行户口登记制,农民与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双向流动。只有这样,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才能大大加快。

坚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沿海地区是中国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较大,同时,也应该注意减少对于土地的不合理占用,注意积极地保护耕地。与此同时,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因为同样的环境污染危害的人口更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制定有利于长期稳定增长的经济政策。一是政府制订的政策应该参照国外的做法,使其更加透明,政府部门不能无端地干预企业的决策,更不能侵犯企业的财产。二是在鼓励投资的同时应该限制投机;三是对垄断行业要按照规范的市场化模式运作。四是在制订政策的同时应该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使制定的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更为合理。

美国的概念

沿海地区美国沿海建筑

美国《21世纪海洋蓝图》认为沿海一词包括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区内众多的地理分区。美国的沿海地区由沿海州、沿海带县、沿海流域县和近岸地带4部分组成。沿海州是海岸带管理法确立的概念。包括美国海内外的任何州或领土。如海外州、太平洋上的岛屿、五大湖区等。这一概念限定的区域有35个。海岸带管理法定义沿海带县为至少部分位于一个沿海州下面的所有县。这里的管理权限一般向海一侧延伸3海里(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西海岸延伸9海里)。向陆一侧延伸到对沿海地区有明显影响的活动需要管理的高地地区。有些州把整个州的土地都作为沿海地区。某些州是指有某种政治权限、明显的自然特征或地理边界的地区。沿海流域县:大约从1990年开始,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会同人口普查局根据美国地质测量局的分水岭图片,认为沿海流域县必须拥有至少15%的土地在一个沿海流域内。据此,美国共有673个这样的沿海县,285个在大西洋地区,142个在墨西哥湾,87个在太平洋,159个五大湖区。

近岸地带是那些接近海洋、五大湖区、主要海湾和河口地区的带有邮政编码的地区。

从中美两国的比较来看,对于沿海地区的定义显然是不同的。Hansom(1998年)把其定义为“大陆或海岛周围空气、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可以进一步的认为向陆一侧到达海浪飞沫能及的地方,向海一侧到大陆架的范围。Beatley(1994年)给出了一个生态学概念——“它是一个转换区域或是一个群落交错区(ecotone),位于海洋(湖泊)和地域系统之中”。实质上,从中国近年来一些沿海省市的人口统计变化也可以看出,国内对沿海地区范围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向陆一侧应延伸到哪儿?现在还没人能给出唯一且标准的答案。

因此,如用到沿海地区这一概念时,必须格外小心,要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范围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