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牙鲆其他病害

最近更新:2023-02-01

1.气泡病

【病原】育苗采用充气流水养殖,充气或入水口处进水带入 空气,在水中产生微小气泡。患病初期仔鱼特别是开口不久的 仔鱼,误将气泡当作饵料吞入。吞入的小气泡在鱼体消化道内 积聚融合,最后形成1个或几个大气泡,导致肠道栓塞,无法进 食,鱼体失去平衡,活动能力丧失而死。饲养水中溶解气体呈过 饱和状态,过饱和的气体通过鱼的皮肤和鳃进入到体内。当水 体的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时,过饱和的气体逸出,在鱼体组织中 形成气泡。鱼肠道中存在产气细菌,在肠道中产生过量气体。

【症状与流行情况】在仔稚鱼消化道内,出现数个小气泡, 逐渐融合为若干个大气泡。病鱼浮在水表面,游泳无力。最初 仔稚鱼在水表层极力下潜,但又很快浮到水面,如此反复多次 后,在水面做混乱无力游动。此时鱼已失去平衡,鱼体侧歪于水 面或头朝下。变态后的稚鱼体色变黑、眼球突出,眼球内出现气 泡。随着气泡的增大和因挣扎消耗体力,鱼不久死亡。

该病多发生在苗种培育初期的仔稚鱼阶段。

【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水进入育苗池之前要经过曝气。 仔鱼开口后,尽可能减少水中微气泡的进入或产生,适当降低水 温(1~2℃)。

2.体色异常

【病原】引起牙鲆体色异常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①环境因素:水温在16~19℃,尤其在19℃稚鱼存活率高, 生长快,白化个体少,而在13℃几乎全部白化。水温在19℃以 上白化率增加。换水率低,白化个体出现率高;换水率越高,白 化率也越低。育苗室内的光照强度、培育池水面照度、水池的颜 色,对体色异常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营养因素: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培育苗种,因卤虫卵产地不 同,营养成分含量有差异,孵化的无节幼体培育的牙鲆仔稚鱼, 其白化个体出现率不同。卤虫无节幼体经过维生素、脂肪酸、卵 磷脂等营养强化后投喂,投喂高质量的微颗粒配合饲料、天然的 浮游动物、桡足类、枝角类,则白化个体出现率很低。

【症状与流行情况】在人工培育牙鲆苗的过程中,几乎都或 多或少出现一些体色异常的个体,即有眼侧体表色素发育不良, 体色变白,俗称“白化”。无眼侧出现黑色色素或茶褐色色素,俗 称“黑化”。这种体色异常的个体,尤其是“白化”个体在养殖过 程中,也很难完全消失,市场售价很低。这种“白化”的苗种,放 流易被敌害捕食,成活率低。这种体色异常现象的出现率相差 很大,有的高达90%以上,有的低于5%。

牙鲆人工培育的苗种经常发生,天然牙鲆出现“白化”的个 体很少见。

【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发生体色异常后,无有效的治疗 方法。预防措施有保持水质及饲养环境清洁,合理调节育苗室 内的光照强度,适当降低培育密度。培育水温控制在16~ 19℃,改善牙鲆变态初期的饵料营养。

3.营养性疾病

【病原】饵料腐败变质所致的中毒症。饵料中脂肪氧化生 成过氧化物,摄食后引起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障碍,造成脂肪酸 中毒。

【症状与流行情况】个体出现体色黑化、消瘦、行动缓慢、食 欲不振,检查无寄生虫病和细菌病,可初步认定为此病。有时解 剖可见肝脏淤血和萎缩。出现绿肝、脂肪肝,腹腔内脂肪变黄 等,脾萎缩,病鱼肌肉和脂肪很少。体色黑化和消瘦的个体不断 增多,死亡率逐渐升高。

高温季节表现明显,症状多发生于5~10月,体长10厘米 至成鱼阶段。

【防治措施】要投喂鲜度良好的饲料,避免使用腐败变质或 鲜度差的饲料。注意要不用变质的冷冻饲料和在冷冻保存过程 中鲜度降低、发生氧化的饲料;选用脂肪含量少的饵料,在饵料 中添加复合维生素;使用冰冻饲料鱼,要特别注意保鲜,最好解 冻水洗后投喂。发生病症时,要马上停止投喂不良饲料,使用鲜 度好的饲料并添复合维生素。

4.上皮囊肿病

【病原】一种衣原体状生物。

【症状与流行情况】病鱼皮肤和鳃上出现许多白色、粟粒状 包囊,包囊周围组织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多层的扁平上皮细胞, 形如年轮。成熟包囊、增生的上皮细胞萎缩、坏死,形成空泡,血 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增生使鳃小片愈合、鳃丝变形,影响呼吸。 由于包囊的压迫,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病鱼呼吸困难,生长缓慢 以至死亡。

在稚鱼阶段流行严重,可引起稚鱼死亡。

【防治措施】土霉素0.1%~0.3%拌入饵料中,连续投喂5 天作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