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海蜇类

最近更新:2023-01-31

海蜇类属棘皮动物门的腔肠动物门的水螅纲、珊瑚纲、钵水母纲和水母纲。
海蜇类的体形似撑开的雨伞,伞体部坚厚,呈大半球形,顶面平滑或粗糙,伞缘具缘瓣。伞柄部粗短,由数个口腕组成。口腕基部有肩板,末端棒状附器有或无。口腕各翼和肩板上亦有许多丝状附器和触指。内伞面有发达的环状肌,生殖腺下穴处生殖乳突有或无。我国沿海具有经济价值食用水母有5种,即海蜇(绵蜇)、沙海蜇(沙蜇)、黄斑海蜇、叶腕海蜇、拟叶腕海蜇。其中以海蜇、沙海蜇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质量较好,具有一定的捕捞和食用价值。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简介

海蜇类海蜇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古称瑝鱼,又名红蜇、面蜇、鲊鱼,但最普遍的叫法是水母,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atidae)。海蜇属(Rhopilema)。海蜇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中国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就已经开始食用。

海蜇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水母约200种,中国常见的约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真海蜇、口冠海蜇等。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中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体色变化较大,一般是青蓝色,有的是暗红色或黄褐色。伞的下面是根状的口腕,口腕愈合,把原有的口封闭,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称为吸口,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等微小生物。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可御敌捕食,人触之有疼的感觉。海蛰是一种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生活在北温带海域,海蛰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圆形伞部,样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伞部是个体的上半部,伞体高过半球形,外伞表面平滑。隆起呈馒头状,伞径一般30—50cm,最大可达l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外伞平滑,伞缘有14—20个缘瓣。触手乳白色。口腕部为伞部以下部分,由内伞中央下垂的圆柱体和口柄组成,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海蜇广布于中国南北各海中,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海蛰的繁殖期是每年三至四月,五月和七、八月三个月份是海蛰生长旺期,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触指及附属器呈白色。暖水性,喜生活于河口附近,自泳能力很小,常随潮汐、风向、海流而漂浮。对光线和海水盐度的反应较为灵敏,一般于风平浪静或早晨和傍晚升至海面,遇风暴和大雨或太阳光过于强烈则下沉。海蛰的营养十分丰富,含蛋白质12.3%,脂肪0.1%,糖类4%,还含有很多铁、钙、磷和大量维生素,无论在生化结构上, 还是在人体吸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其伞部可加工成海蜇皮,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

形态特征

伞体半球形,伞径30-45cm,大都达1m。外部平滑,伞绿有130-180T象瓣。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or黄褐色。暖水性,喜生活于河口附近,自泳能力很小,常随潮流、风向、海流而源浮,对光线和海水盐度的反应较为灵敏,一般于风平浪静or早晨or傍晚升到海面,遇风暴和大雨或者太阳光过强则下沉。

产地、产期

我国沿海均有,品种多,但辅捞多以海蜇和河蛰为主,渔期广东4-6月,福建、浙江、江苏6-8月,山东、河北、辽宁为8-9月。

经济价值

水分含量多,含Pr、Vit等,可解食or三矾或蜇虫和蛰头中胶层很厚,含有大量水分和胶质为糖、无机盐等。其毒素有药理作用。(多肽生物质);其活体可预测风暴。对心脏有收缩作用,有可能将会发展为长治,心血管系统病的药物。

生物学特性

海蜇类海蜇

1、生活习性 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时也达40米,水温8—30℃,适宜水温13—26℃,盐度12‰—40‰,适宜盐度14‰—32‰,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在静水浮游速度4—5米/分钟,风向、风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对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显影响。 海蜇为生活在近海营浮游生活的暖水性水母,自泳能力较弱。靠发达的内伞环状肌有节律的伸缩,挤压下伞部的海水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依伞顶部的方向作缓慢游动,随波逐流。喜栖息于半咸水、底质为泥、泥沙的河口附近海域,对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干旱的年份可随潮进入河道。在风平浪静、多云、阴天或黎明、傍晚,一般都浮在水的上层或表面;遇有大风、强光照射或夜晚则活动于水的下层。海蜇的中央口及口腕基部愈合,依靠口腕和肩板上众多的吸口及其周围的触指上的刺细胞捕吸食物和防御敌害。主要以小型浮游甲壳类、硅藻、纤毛虫以及各种浮游幼体等为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幼蜇切除口腕后,一周即能再生。其螅状体切成数段后能形成多个生长正常的螅状体。海蜇的肩板和口腕周围常有水母虾 (Latreutes anoplonyx)和玉鲳(Icticus pellucidus)共生,当有敌害接近时,虾立即躲入其内,引起海蜇伞部收缩,瞬间潜入深水,逃避敌害。

2、生殖 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浮游生活的有性世代水母型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世代水螅型,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进行,即所谓世代交替生殖。当水温升到13℃以上时,便以横裂生殖(无性生殖)方式产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状幼体,初生碟状幼体直径2—4毫米,营浮游生活,在自然海域经3个月生长即可成为水母成体6—15公斤。 海蜇有一个多变而复杂的生活史,行世代交替。日常所见的海蜇是它的有性世代──水母型。雌雄异体,生殖腺为淡蓝、浅绿、浅灰或褐色褶状物。在黄、渤海区8月中下旬成熟。受精卵具一梨形膜,卵径95~120微米,在体外经7~8小时发育为长圆形、体表具纤毛、能自由游动的浮浪幼体, 4天内大多数附着于礁石等基质上变态为有 4条触手的早期螅状体,经15~20天成长为1~3毫米长,具有16条触手的螅状体,并以此形态在海域底层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季。在此期间,螅状体不断移动位置,每移动1次产生1个直径为0.1~0.3毫米、外被角质膜的矮柱状足囊。足囊能发生新的螅状体,在生长过程中和长成后同样进行移位,产生足囊,周而复始地进行无性生殖。春季水温上升,螅状体自顶端渐次向下横缢而成为横裂体,状似一叠碟子。在横裂过程中,触手逐渐被吸收而消失。每个横裂体一般能产生 6~10个裂节,每个裂节能发育成1个碟状体。碟状体形成后相继自上而下脱离亲本而营独立生活。在形成碟状体的过程中,下方的亲本上触手再一次发生。当最后1个碟状体脱离后又回复为螅状体。这种螅状体经摄食、生长又可再次进行横裂生殖,同一螅状体可重复多次。这是海蜇的又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刚脱离亲本的碟状体就是海蜇的有性世代雏形。初期感觉缘瓣呈爪状,伞径1.5~4毫米,重3毫克,能自由浮游和摄食,生长迅速。经发育、变态,10多天后成为具棒状附属器、伞径约20毫米的幼蜇。2~3个月内成为伞径300~600毫米、体重6千克以上的成体,进行有性生殖。生殖后的海蜇随着晚秋到来相继衰老死亡(图2)。

3、食性与生长 海蜇的浮浪幼虫阶段不摄食,大约发育到20毫米左右时,中央口封闭,为幼蜇,幼蜇至成长为成体阶段的摄食,是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现的许多吸口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其饵料种类很多。主要以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和细菌类、贝类幼体和其它浮游动物幼体。 海蜇生活史中,不论螅状体,还是水母阶段,捕食的欲望十分强烈,且昼夜连续不断,尤其水母体阶段,食量很大,所以海蜇水母体生长迅速异常,体重3毫克的碟状幼体,经3个月生长伞径可达300—500毫米,个体重达10千克以上。海蜇与鱼虾类特征不同,没有渐近值,就是当海蜇水母体生长到性成熟时为生长最大值,生殖开始之后其生长速度为负值,个体收缩体重下降,直到死亡。水母阶段一般存活不过5个月。

毒素

在近岸海域,这轻柔飘逸的动物,常引起人们极大的好感和兴趣。但是,可千万别下海纵情拥抱这样的动物,其后果和前景大都不是美好的。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种多肤物质组成,捕捞海蜇或在海上游泳的人接触海蜇的触手会被触伤,引致红肿热痛、表皮坏死,并有全身发冷、烦躁、胸闷、伤处疼痛难忍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盛夏时节,正是海蜇生长活动的旺季,同时也是渔民在捕捞作业或游人在海滨游泳时易为其蜇伤的发病高峰期。

中国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种类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质和危害不同。但由于人们个体的敏感性差异,故在海蜇蜇伤后轻者仅有一般过敏反应,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必须注重有效的预防和积极的抢救治疗。海蜇毒液蜇伤人体后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蜇伤人体后,患者多日才能消除伤痛。我国沿海常见有随寒流漂浮于黄海一带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黄斑海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有一定毒性。真海蜇在黄海、东海、渤海都有,毒性较小,通常青色海蛰毒性较大些。
中国海域广阔,每年7一9月均有相当数量的海蜇蜇伤病例发生,以前主要为捕捞海蜇的渔民,近来亦有在海滨游泳戏水的被蜇伤患者。如秦皇岛海滨近几年蜇伤病人达3400多人。据旅游胜地北戴河海滨医院统计,自1989年5年来,共收治被蜇伤病人3030例,其中引起暴发性过敏性肺水肿者占0.3%,有4例死亡(均伴严重休克)。海蜇毒素在刺丝囊内贮存和分布,1克刺丝囊含有5500万个单刺丝囊,一般在捕捞后,经加工处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动物试验证实,海蜇毒素对哺乳动物的心传情导系统,对甲壳动物的心脏均有损害作用,并可致鼠类小肠平滑肌收缩。研究发现,海蜇毒素为四氨络物、5一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织胺反应。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较5一羟色胺分别大10及15倍,还可使平滑肌收缩,或发生超敏反应,导致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伤后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个体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状各异。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蜇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防海蜇蜇伤最重要之处在于避免与海蜇接触,尤其是作业渔民要做好个人防护,切勿麻痹大意。捕捞时尽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触海蜇须,有特异敏感体质的人应禁上下海作业。海滨旅游地在海蜇汛期应设浮标栏网,井在海边建立醒目宣传警戒标志,并配合防伤害的科普教育宣传广播,以提高游人自我防护的知识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发现海蜇千万不可碰触,更不能捕捞,因在海上一旦发生意外,更不易抢救。一旦被海蜇蜇伤,伤者切不可惊慌,只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都能较快好转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伤者举措失当或大意麻痹,则易出现溺水、跌伤或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和加重病情。

资源和捕捞

海蜇主要分布于中国沿岸,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也有分布。中国南自北部湾,北至鸭绿江口广大沿岸海域都有很丰富的海蜇资源,其中尤以浙江沿海为多。由于海蜇是一年生种属,全部是由同一世代的补充群体所组成,每年的资源量极易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很不稳定。每年入春以后,当海蜇发生地的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相继出现幼海蜇。部分蜇群随季风和暖流飘流北上摄食、发育、成长,并汇同当地海区发生的海蜇一起构成广东、福建、 浙江、江苏等省沿海的春、夏(4~7月)海蜇渔汛。渔期由南往北逐渐推迟。入秋以后,暖流势力减弱以及东北风和沿岸流的增强,使蜇群随流南下,形成中国江苏以南沿海的秋季蜇汛,渔期为8~10月底。黄海中北部和渤海区,主要利用该海区的资源,只有秋汛,渔期为8月中旬至9月末。海蜇年产量极不稳定,主要受当年海蜇发生量的影响,生长期的降雨量、水温、风和海流等也给局部海区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专捕海蜇的网具有海蜇草绳架子网、鲊鱼缯网、海蜇网等。

加工和利用

海蜇类凉拌海蜇

中国的海蜇加工历史悠久,主要制成腌渍品销售。制成品的伞部和口腕部分别称为蜇皮和蜇头。食盐、明矾混合腌渍是最常用的加工法。加工时伞部和口腕部要分别处理。基本工序是:先将海蜇的伞部和口腕部分别割下,经去污、清洗,置明矾水溶液中浸渍。然后将初矾品置于食盐明矾混合物中腌渍,并将二矾品再用食盐明矾混合物腌渍一次。最后将三矾品沥卤,即成三矾提干成品。 成品率一般为鲜蜇的8~10%。中国浙江温州的三矾品质优而闻名国内外。
海蜇有独特风味,能作成各种佳肴。营养价值较高,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铁9.5毫克,维生素B10.1毫克,维生素B20.04毫克,烟酸0.2毫克。海蜇还可用于高血压、哮喘、胃溃疡,清热化痰,软坚消积,养阴止咳,润肠通便等的治疗。主治:阴虚肺燥,痰热咳嗽;瘰疬痰核;食积痞胀;大便燥结等。

选购海蜇

明矾是海蜇三矾加工过程中必须使用的脱水剂,但太多的明矾会造成铝残留过高,食品标准要求盐渍海蜇明矾含量应为1.2%—2.2%,比率合适的明矾也能较好地保证产品的口味、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有些生产者将没有完全处理的二矾海蜇产品作为成品销售,这种海蜇皮外观呈半透明冻胶样,并有软酥的白色麻腐状,用手轻压挤一下,有液体溢出;这种海蜇头外 观呈棕红色,中心有软而白色的冻胶样物质,味涩、滑,不可食用。

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加工海蜇时,为防止海蜇腐烂,经常会加入硼砂和硼酸作为防腐剂,这两种物质是国家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硼砂能使人产生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血痢和腹痛。亚硫酸盐或硫酸盐作为漂白剂被一些海蜇加工企业用来祛除海蜇“头血”和“红衣”,而二氧化硫可导致气喘等过敏性反应,部分人群摄取这种防腐剂后或会感到头痛及恶心。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我国正在实施有关盐渍海蜇质量标准。

优质海蜇皮应呈白色或浅黄色,有光泽,自然圆形、片大平整、无红衣、杂色、黑斑、肉质厚实均匀且有韧性的最好,无腥臭味;有韧性;口感松脆适口。劣质的海蜇皮:皮泽变深、有异味,手捏韧性差,易碎裂。优质海蜇头应呈白色、黄褐色或红琥珀色等自然色泽,有光泽,只形完整,无蜇须,肉质厚实有韧性,且口感松脆。劣质海蜇头呈紫黑色,手捏韧性差,手拿起时易碎裂,有异味和脓样液体。近年来有生产者用褐藻胶等为原料生产人造海蜇皮,人造海蜇皮(丝)与天然海蜇皮虽然外观相似,但无天然海蜇皮的营养成分。

外形各部名称

1.伞部 2.缘瓣 3.口腕部 4.丝状附器 A.伞弧长

海蜇类海蜇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