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百科

西瓜

2023-04-20

简介

葫芦科(Cucurbitaceae)西瓜属中的栽培种,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学名Citrullus lanatus (Thunb) Mansfeld (syn.C. vul-garis Schrad.)。染色体数2n=2x=22。食用西瓜的成熟果实,每100克果肉含水分86.5~92.0克、总糖7.3~13.0克,还有丰富的矿物盐和多种维生素,为夏季主要果蔬。清热解暑,对治疗肾炎、糖尿病及膀胱炎等疾病有辅助疗效。果皮可制蜜饯、果酱或作饲料;种子含油量达50%,可榨油、炒食或作糕点配料。中国除西藏高原外均有栽培。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及新疆等省(区)栽培面积较大。

起源与演化 西瓜起源于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有二个类型,一种果实含葫芦素,味苦; 另一种不具苦味,果实坚硬绿色,适食用。栽培历史悠久。埃及5000~6000年前已有种植。1579年由中国传入日本。1597年引入英国。中国种植西瓜的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946~953)。

植物学性状 主根系,分布深广,主根深1米以上,在沙质壤土直播时侧根分布直径达3米,根群主要分布在20~30厘米的耕层内。根纤细易断,再生力弱,不耐移植,幼苗茎直立,节间短缩。4~5节后节间伸长,5~6真叶后开始匍匐生长。分枝性强,可形成3~4级侧枝。也有节间短的丛生(短茎)类型。单叶互生,有深裂、浅裂和全缘叶等品种,叶序2/5。花单性腋生。雌、雄异花同株,主茎第3~5节现雄花。5~7节形成雌花,其后与雄花相间形成。开花盛期可出现少数两性花。花萼、花瓣5,花冠黄色,基部联合,花药联合成3枚,花丝短,药背裂,子房下位,柱头3裂,3室,侧膜胎座。雌雄花均具蜜腺,虫媒花,花清晨开放,午后闭合。果实有圆、卵形、椭圆、圆筒形等,重达10~15公斤,小的1~2公斤。果面平滑或具棱沟,表皮绿白、绿、深绿、墨绿、黑色,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肉乳白、淡黄、深黄、淡红、大红等色。肉质分紧肉和沙瓤。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8~10%,优良品种可达11~12%。果实最外层为排列紧密的表皮层,上被角质层,下为8~10层细胞组成的外果皮,接着是由无色或绿色的厚壁细胞层组成的中果皮,再里为胎座薄壁细胞,着生种子。种子扁平,卵圆或长卵圆形,平滑或具裂纹,种皮白、浅褐、褐、黑或棕色,单色或杂色。种子千粒重:大子类型100~150克,中子类型40~60克,子瓜类型150~200克,小子类型仅20~25克。

西 瓜

类型与品种 分类方法有多种,依西瓜对气候的适应性,分为五个生态型:①新疆生态型:原产新疆,适应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数品种长势强,为大果型的晚熟种,种子大。代表品种有阿克塔吾孜、奎克塔吾孜。②华北生态型:原产华北,适应温暖半干旱气候,长势强或中等,中熟或晚熟,果型大或中等,肉质软或沙,种子较大。代表品种有三白、花里虎、核桃纹。③东亚生态型:原产中国东南沿海和日本。适应湿热气候,长势较弱,早熟或中熟,果型小,种子小或中。代表品种有平湖马铃瓜、浜瓜、旭大和等。④俄罗斯生态型:原产苏联伏尔加河中、下游和乌克兰草原地带,适应干旱少雨地区,生长旺盛,多为中、晚熟种,肉质脆、种子小。代表品种有小红子、美丽。⑤美国生态型:原产美国南部,适应干旱沙漠草原气候,生长较旺,分枝中等,大果型晚熟品种,结实较少,含糖量高。代表品种有灰查理斯顿(澄选一号)、久比利等。

中国西瓜在50年代以地方品种为主。如山东德州喇嘛瓜、三白,河南开封核桃纹,江西抚州西瓜,浙江平湖马铃瓜,上海浜瓜等。60年代以后先后育出了早花、郑州三号、中育六号、苏蜜一号、浙蜜一号、红优二号等新品种,还选配了一些三倍体无子西瓜品种。无子西瓜按诱导方法分激素无子西瓜和三倍体无子西瓜。激素无子西瓜: 不同的品种成功率差异很大,早花、蜜宝等品种诱导率高。目前以萘乙酸NAA100ppm、赤霉素(GA3)25ppm、2,4-D(2,4-二氯苯氧乙酸)25ppm及花粉的混合液重复处理雌花柱头,使幼果的激素水平提高,而增加成果率。同时须摘除该株上自然授粉的果实,采用幼果前压蔓和主蔓摘顶等措施,以控制营养生长。三倍体无子西瓜: 因三倍体西瓜植株 (普通二倍体父本与四倍体母本杂交所得种子的后代)的性细胞在分裂时染色体组不完备,引起高度不孕所致。无子西瓜植株长势强、抗病、丰产、果实含糖量高。中国的四倍体品种有四倍体一号、北京一号、北京二号、730013、四杂20、蜜宝四倍体等。较好的三倍体组合有蜜宝无子(四倍体一号×蜜宝)、红花无子(北京二号×中育一号)、雪峰无子等。三倍体种子繁殖,可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或设隔离区,父母本以1∶4隔行种植,对母本系统摘除雄花蕾,自然受粉,四倍体分枝弱,耐肥,应密植和多施肥,提高种子产量。

生长发育和果实形成 西瓜全生育期100~120天,可分发芽期、幼苗期、伸蔓期和结果期。

发芽期 自种子萌动至子叶充分展平和苗端显露真叶(露心)。种子发芽适温25~35℃,需10天左右。15℃以下发芽不良。

幼苗期 由“露心”至“团棵”,即第4真叶完全展开,此期苗端分化20多枚叶,花原基和侧枝开始分化。在15~20℃温度下需25~30天。

伸蔓期 自“团棵”至主蔓留果节位(第2雌花开放),此期植株干重的增长量为终值的17.8%,茎、叶的干重分别为地上部的23.61%及74.64%,叶面积为终值的57%,主侧蔓的长度分别为最大值的63.16%及68.93%。

结果期 留果节位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在25~30℃温度下约需35~40天。果实的生长可分为: ①座果期。自留果节位雌花开放至子房开始膨大“退毛”止,在26℃左右温度条件下约需4~5天。②果实生长盛期。自“退毛”至果实定形,温度22~29℃需20天左右,果实直径的增长达85%以上,茎叶的生长变缓。③变色期。自果实定形至成熟。温度25~30℃需10天左右,这时果实膨大已趋缓慢,以果实内的物质转化和种子的发育为主。

西瓜喜高温干燥。生长和结果的适温为25~30℃和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需要充足的日照,光饱合点为80 000勒克斯,补偿点4 000勒克斯,对日照强度反应敏感。

栽培技术 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西瓜以夏季栽培为主,也有少数秋季栽培,在南部地区一年可栽培2~3季。

夏季栽培,露地播种应在土壤温度稳定在15℃以上; 育苗时的适宜苗龄为30~35天,终霜前15~20天播种。适沙壤土。旱地需实行6~7年轮作,水田3~4年轮作。瓜畦方式,北方多用小平畦播种(或定植),大畦爬蔓座瓜; 南方作高畦,便于排水。西瓜的种植密度:南方早熟品种每亩种植600株左右,中、晚熟品种450~500株; 北方分别为800株及600株。南方早熟覆盖栽培每亩栽种800株,北方则可植1000株。

幼苗期要保证苗全、苗齐。伸蔓期茎叶旺盛生长,同时开始转入生殖生长,需合理整枝、压蔓,控制植株的生长,使瓜蔓合理分布。采用人工辅助授粉调节座果部位。座果后重施结瓜肥,促进果实迅速膨大。

西瓜吸收钾最多,氮最少。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4。每产果1 000公斤大约吸收氮4.6公斤,磷3.4公斤,钾4.0公斤。西瓜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与植株干重增长同步,幼苗期占吸收总量的0.54%、伸蔓期14.66%、果实生长盛期77.74%。

西瓜果实的主要成分是糖类(除水分外),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前期以还原糖为主,后来增加很少,蔗糖等非还原性糖,前期含量很低,随着果实的成熟急剧增长,甜度增加。应适期采收。西瓜果实的成熟度可以根据品种从开花至成熟的天数来判断,也可根据果实发育期间的积温计算。瓜成熟的特征是: 座瓜节卷须枯萎,果柄刚毛脱落,果蒂处收缩凹陷,果皮花纹清晰,底色发黄,比重下降,拍打时发混浊声等。三倍体无子西瓜种子不充实,应浸种后嗑子,置30~32℃处催芽,播种。适当提高床温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三倍体西瓜前期生长缓慢,需较高的温度,应增施基肥、覆盖地膜,促进幼苗的生长,三倍体西瓜花粉不育,应配置助媒品种,人工辅助授粉,又因后期生长旺盛,应适当稀植,控制营养生长,为克服无子西瓜采种量少,成苗率低,可应用胚培养无性繁殖系的营养苗为接穗,以葫芦为砧木进行嫁接栽培。

贮藏加工 西瓜分常温贮藏和低温贮藏。贮藏半月的,温度以13~16℃为宜; 半个月以上的,10℃为宜,10℃以下果肉褪色,并受冷害。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85%。西瓜贮藏要点: ①选紧肉耐贮藏的中、晚熟品种; ②贮藏的果实要求发育好,无病,成熟度达8成; ③采摘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采收前可喷0.1%的托布津或多菌灵防腐烂;④入库前在荫凉处预冷2~3天; ⑤堆放,上架厚度以2~3个果为宜,避免受压,并留一定的空间,贮藏期注意通风并及时检查。

西瓜可加工制成蜜饯、西瓜酱、糖水西瓜罐头等。留种西瓜取子后的果汁可制西瓜汁和西瓜酒。

病虫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 (为真菌病)、疫病、白粉病及蔓枯病等(见黄瓜)。害虫有小地老虎、瓜蚜虫 (棉蚜)、萝卜蝇、黄守瓜等 (见蔬菜虫害)。

英文

waterme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