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葫芦科(Cucu-rbitaceae)丝瓜属中的两个栽培种,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属名Luffa L.染色体数2n=2x=26。食用嫩果,每100克嫩果含水93~95克、蛋白质0.8~1.6克、碳水化合物2.9~4.5克,还含有矿物质等。成熟果实纤维发达,可入药,称“丝瓜络”。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丝瓜络有调节月经、去湿治痢等药效。还可洗涤用具。茎液可作化妆品原料。
起源和传播 起源于热带亚洲 分布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 000年前印度已有栽培。6世纪初传入中国。约16世纪初普通丝瓜从中国传入日本,19世纪传入有棱丝瓜。17世纪40年代普通丝瓜传入欧洲,至17世纪末传入有棱丝瓜。
植物学性状 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茎蔓性,五棱,绿色,分枝力强。每节有分歧卷须。叶掌状或心脏形。雌雄异花同株,花冠黄色,雄花序总状,雌花单生,子房下位。瓠果,短圆柱形至长圆柱形,有棱或无棱,表面有皱褶。种子椭圆形、扁平。普通丝瓜种皮较薄,表面平滑,有翅状边缘,灰白色或黑色,千粒重90~100克:有棱丝瓜种皮厚,表面有网纹,黑色,千粒重120~180克。
种类和品种 丝瓜分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两个栽培种。
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 Roem.) 别名圆筒丝瓜、蛮瓜、水瓜(广东)等(图1)。生长期较长。果实短圆柱形至长圆柱形,表面粗糙,并有数条墨绿色纵纹,无棱。印度、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丝瓜多属此种。中国以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各省区栽培较多。主要品种有南京长丝瓜、线丝瓜,湖南肉丝瓜,台湾米管种和竹竿种,华南地区有短度水瓜和长度水瓜等。
图 1 普通丝瓜
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Roxb.) 别名棱角丝瓜,胜瓜(广东)等(图2),植株生长势比普通丝瓜稍弱,需肥多,不耐瘠,果实短圆柱形至长圆柱形,具9~11棱,墨绿色。主要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福建等地,品种有广东的青皮丝瓜、乌耳丝瓜、棠东丝瓜及长江流域各地栽培的棱角丝瓜。
图 2 有棱丝瓜
生长发育和果实形成 自播种至拉秧,一般需90~120天(或更长)。发芽期5~7天,幼苗期15~25天。抽蔓期10天左右,开花结果期60~80天。丝瓜属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下雄花和雌花着生节位提高。在长日和短日照下低温有促进雌花生长的作用。丝瓜耐热,适温为25~30℃,30℃以上也能正常生长。抽蔓期以前需要短日照和稍高温度,促使茎叶生长和雌花分化,开花结果期则需要较高温度和长日照或强光照,促进营养生长和开花结果。生长前期高温、长日照易徒长,延迟开花结果。后期温度低,日照不足,生长弱,结果少,采收期也短。一般先发生雄花,后发生雌花。若苗期给予低温短日照,可提早着花,还会先发生雌花。第一个雌花后,各节能连续发生雌花。雌花开放后18天左右果实最重,生产上多在开花后15天左右采鲜果,食用品质佳,也减少与其他果实竞争养分,能提高座果率。果实的生理成熟需要50天左右。主、侧蔓都能结果。
栽培技术 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各地,多在春季播种育苗。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地,多在春季播种育苗,断霜后定植,6月至8月采收。华南地区分春播、夏播和秋播。春瓜2月至3月播种育苗,4月中旬至7月中旬采收;夏瓜4月至5月播种育苗,6月至8月采收;秋播瓜6月至8月播种,9月至11月采收。夏播气温高,日照长,茎叶生长旺盛,往往延迟发生雌花,应选用对短日照要求不严格,在长日照下仍能较早发生雌花的品种,或通过育苗给予短日照处理,提早发生雌花。丝瓜适于在各种土壤栽培。栽培方式有棚架、人字形支架或无支架等。
丝瓜茎叶生长旺盛,需进行植株调整。支架栽培者,先地面压蔓,主蔓在雌花座果前后上架。上架后“之”字形引蔓,结果前一般不留侧蔓,结果后选留强壮,早生雌花的侧蔓,摘除幼弱侧蔓。夏植丝瓜茎蔓生长特别旺盛,可以在结果前选留1~2条强壮侧蔓,发生雌花后引蔓上架。棚架栽培,结果前在地面盘蔓和压蔓,上棚后让侧蔓任意生长,并均匀分布棚面。
丝瓜生活力强,结果潜力大,应施足基肥并注意结果期追肥。幼苗期和抽蔓期需水量少。盛果期需要水最多,需经常保持土壤较高湿度。
病虫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蔓枯病、疫病、花叶病等(见黄瓜)。虫害有瓜蚜和黄守瓜等(见蔬菜虫害)。
褐斑病(Cercospora citrullina) 为真菌病。危害叶片,初生水浸状斑点,扩大成0.5~1.3厘米,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高湿时病斑出现稀疏灰白色霉,严重时全叶黄枯死。以菌丝块随病残株土表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时易发生。宜轮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喷洒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
英文
luffa;sponge gou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