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高山带与青藏高原森林线以上高山草甸植被下发育的有草毡层特征的土壤。过去曾称草毡土。它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典型冷冻潮湿软土(TypicCryaquoll)、腐殖质冷冻潮湿始成土(Humic Crya-quep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永冻雏形土(Gelic Cambisols)或腐殖质雏形土(Humic Cam-bisols)。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以及西北高山区的高山带,垂直带谱上部,在高原面上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特征。海拔高度在喜马拉雅山区为4 500或4 700至5 500米,横断山区为4 600~5 200米,藏东北为4 400~5 200米,阿尔泰山东南部为2 500或2 800至3 300米,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为2 800~3 000米,天山为2 800或3 000米以上。
形成条件 高山草甸土所在地形主要为高原面平缓山坡、宽谷以及高山带上部起伏不大的古冰碛平台和侧碛堤。成土母质多为残积物、坡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天山北坡也有黄土母质分布。气候为高原亚寒带半湿润类型,除沿河谷和湖泊有部分融区外,属于岛状和连续多年冻土区。植被类型与亚高山草甸土上的高寒草甸相似,但种类组成稍有不同,主要由高山蒿草、矮蒿草及苔草和杂类草等组成,一年生植物和灌木减少,垫状植物增加,草层低矮,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见彩图105)。
成土过程 高山草甸土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①特殊的腐殖质累积作用,由于常年气温低,干冷季漫长,土壤冻结期长达半年,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植株低矮,年生物产量比其他地区相应植被的要低得多,但表土层中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却与其他地区相应植被下的大体相近,说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很低,死亡的根系难以分解,而以有机残体或粗有机质积累于土壤中;②冰冻氧化还原作用,土壤在冻结期内较长的干旱和低温氧化作用与短暂的夏季湿润和还原作用不平衡的交替情况下引起的物质转化和移动。该成土作用使土壤剖面中部出现“暗色层”,藏北高山草甸土剖面上部粘粒中有非晶质水化氧化铁存在,可能是强烈冰冻和土壤溶液上升时伴有铁质聚积的表现。
基本性状 ①表层为草毡层,密实而松脆,植物残体分解程度低,A层发育较好,厚10~20厘米,呈淡灰棕色,粒状—扁核状结构,向下颜色变暗,在A1B层出现一个暗色土层,呈扁核状一小块状结构,较大的结构体具片状层理,由暗色土层向下迅速过渡为淡棕黄色或淡棕色的母质层。剖面厚度仅30~50厘米。②含砾程度比亚高山草甸土高,粘粒含量则略低,多属砂壤土或轻壤土。表层有机质含量约100克/千克左右,个别高达200~300克/千克,C/N比值为10~15。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向下明显减少。腐殖质组成以富啡酸占优势,胡敏酸含量不高,主要与钙结合。③除发育于石灰岩和黄土等碳酸盐类母质外,土体中碳酸钙已遭淋洗,多呈中性反应。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夹层水云母为主,并伴存蛭石、高岭石、蒙脱石和绿泥石。表层阳离子交换量为20~40厘摩(+)/千克。
主要亚类 高山草甸土分为两个亚类:
普通高山草甸土,具有均腐殖质表层,其上覆有厚度大于5厘米的纤维质或半分解草毡状有机物质,无钙积层。
钙积高山草甸土,具有均腐殖质表层,其上覆有厚度大于5厘米的纤维质或半分解草毡状有机物质,有钙积层。
改良利用 高山草甸土中氮、磷、钾的贮量相当丰富,但因气候严寒,土性冷凉,养分释放能力很低,不宜农林业,都作夏秋牧场。高山草甸土的牧草虽低矮,但因密度大,产草量不低,且草皮连续成片,耐践踏,具良好的耐牧性。牧草中有毒植物少,草质柔细,适口性强,营养成分高,所含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总量占牧草干重的70%以上,牲畜吃了容易上膘,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牧区,中国重要畜产区之一。高山草甸土存在着气候自然变干、土壤融冻滑塌、鼠害以及过渡放牧等问题,常导致草场斑秃退化或大面积砂砾化,产草量显著下降。高山草甸土植被破坏后,恢复极其缓慢。因此,必须注意合理利用和加强草场管理,如实行分区分群轮牧,化冻前停止在阳坡放牧,建立人工饲草基地,对已退化草场封山育草和防鼠治虫等。
英文
alpine meadow s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