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桦木科榛属,多年生落叶果树,灌木或小乔木。又名平榛。学名Corylus heterophyllaFisch.。
起源与分布 原产中国, 是榛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陕西半坡村遗址发现榛壳, 据考察榛的利用已有5 000~6 000年历史。《诗经》中“阪有漆,有榛”和“树之榛栗”。可知距今3 000年前后,中国黄河和江淮流域地区,榛树已经很多。6世纪《齐民要术》中记述“榛子味甘……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 子如小栗, 军行食之当粮”。《本草纲目》中, 详尽地记载了榛树的形态特征和药用价值。清代在辽宁开源县有御榛园。中国榛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地, 尤以东北和内蒙古为主要集中产区。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开展了野生榛林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在野生资源集中地区建立了垦复园, 采取清林、间伐、平茬等措施,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欧洲等地栽培的为欧洲榛(C. avellana L.),在公元前 8000~前5500 年的泥炭中发现有其花粉。原产欧洲, 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欧榛果实一般比平榛大1~4倍, 品质优, 唯抗寒、抗旱力不及平榛。世界上榛产量最多的国家是土耳其, 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 其次是意大利、西班牙、伊朗、美国、希腊和苏联。
特征与特性 树高可达7米。榛根系在土壤中能发生地下根状茎, 交错伸展, 萌发新株丛。由于根状茎在地下表土层能发生根蘖, 故容易形成连片生长的榛灌木林。叶互生, 卵圆形至倒卵形。花单性, 雌雄同株; 雄花为葇荑花序, 雌花大多簇生; 雄花着生在新梢中上部的叶腋, 雌花一般着生在雄花序下部; 雌花为混合芽。结果枝顶生1~3个坚果,坚果近球形,果径1.5~2厘米, 有木质果皮, 外包钟状总苞(见图)。
在中国北方,3月下旬至4月下旬开花, 花先于叶开放; 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果实成熟。
榛最抗寒, 在中国最北分布到黑龙江省各地, 能耐-45℃的低温, 一般在年平均气温2~1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对光敏感,生长在阳坡的比阴坡的株丛结果多; 株丛过密, 下部光照不足,对结果不利。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含水量较好、pH值在6.5~8的土壤中均能生长。欧榛喜夏季冷凉、冬季较温暖的近海地区。
榛的花、果
1. 总苞; 2. 果实; 3. 雄花序
栽培技术要点 榛一般用实生和分株繁殖, 也可用嫁接繁殖。实生播种育苗要选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系,采集充分成熟的种子进行60~90天的层积处理;或在春季播种前将种子盛草袋内, 置于流动溪水中浸泡1周; 或在大缸中浸泡,每日换水一次,然后在20~25℃的温室中或火坑上催芽后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垄作播种的可点播, 行距60厘米,株距6~8厘米;畦作点播的行距20厘米,株距8~10厘米。播种前施基肥, 苗期注意灌水、追肥、除草。当苗高10厘米时, 每公顷施氮肥60千克、施后灌水。苗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当年苗高达30~40厘米, 秋季叶枯即可出圃。分株繁殖是将根蘖苗移到苗圃培育一年, 或直接栽到新建的榛林或榛园中。
新建榛园, 山地可按等高带状栽植, 带宽1.5~2米, 带间距1~1.5米, 每平方米可栽10株左右, 以后每年疏剪萌蘖。为保证结实应配置授粉树,榛为风媒,配置比例1:18~25。树龄达6~7年生时, 需及时更新复壮。一般多采用平茬更新方法, 即每5年左右, 在冬季或早春化冻前, 将株丛的枝从基部割掉, 利用从母株长出强壮的萌生枝更新复壮,有利生长和结果;平茬后, 新发的萌枝第二年即可开花结果, 4~5年后结果能力又衰退, 需要再次平茬, 可获得丰产。一般平榛每公顷产量750千克。
榛果成熟后即自行脱苞落地, 因而采收要在自然脱苞之前连苞采收, 但不宜过早。过早, 种仁尚未完全充实, 晾干后形成瘪仁, 降低产量和品质。采下的带苞榛果堆置起来,上盖覆盖物2~4天, 稍经发酵,由于果苞含单宁,发酵使果壳变成艳丽而有光泽的棕色,提高榛的商品价值。经发酵的榛苞铺在堆果场上, 用木棒敲击或用碾压脱苞,坚果晒干后去杂, 即可存贮。
经济价值 榛营养丰富,果仁含脂肪51~66%,蛋白质17~26%, 碳水化合物4.9~9.8%, 同时还含有维生素C、E和钙、磷、铁、钾等多种矿物质, 可以生食、炒食。每100克果实可产生634千卡热量, 与核桃相近而高于栗。榛仁可加工制成各种糕点、糖果;油除食用外, 可以制作肥皂、化妆品等。据《开宝本草》载“榛仁性味甘、平、无毒, 有调中、开胃、明目的功用”。榛林地腐殖质丰富, 可生产榛蘑; 根系发达,可以固土, 防止土壤冲刷和滑坡, 有保持水土作用。
英文
hazel n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