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戟科余甘子属热带落叶果树, 小乔木。又名余甘、油甘子、油甘。学名 Phyllanthus emblica L. (Emblic officinalisCaertn.)。
起源与分布 中国南部是原产地之一。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有分布或栽培, 多为半野生状态。广东主要分布于粤东、粤中丘陵山区,以普宁县为多; 福建以莆田、晋江、南安等县为多。
特征与特性 高约3~7米。根群发达, 分布广而深,再生力强,易生不定芽。叶线状矩圆形, 长约1厘米, 先端钝, 两列互生于纤弱的小枝上。圆锥花序,小花黄色或带红色; 花小, 单性同株, 花瓣缺; 雄花极多,具柄, 花盘的腺体极小, 花药3~5; 雌花近无柄,子房半藏于环状花盘内。果圆或扁圆形,稍呈6棱,浅黄绿色,单果重7~10克, 中果皮肉质, 内果皮硬化为核,内藏种子6枚, 微带红色(见图)。冬季落叶, 3月下旬发新梢, 4月上旬吐蕾开花, 花期约1个月, 8月至11月果实成熟。
余甘子多生长在潮湿至半干旱热带、南亚热带地区, 是较耐寒、耐旱、耐瘠的热带果树,喜酸性红壤土,但多种土壤均能适应, 在红壤粗沙土结果大,果质优,风味佳。
余 甘 子
1. 枝; 2. 果实
主要品种 多为野生、半野生,未系统进行品种分类。粤东、粤南栽培的主要品种有: ①狮头种。柿饼形, 蒂凹入。单果重10克,成熟时赤白色。可食部分91%, 肉脆汁多,略带涩味,食
后回甘。②青皮。果皮青色,
圆球形、蒂凸, 单果重8.1克。肉脆、味甘甜。③软枝。圆球形, 皮青白色,单果重6.4克。肉脆、味甘略带涩。④人仔面。扁圆形,绿白色。肉脆味甘甜, 专供生食。⑤算盘子。果扁圆形, 绿色, 单果重7克, 适于生食和加工。
栽培技术要点 余甘子适应性强, 易于管理, 实生苗随落果而长。繁殖方法有用实生、嫁接、扦插及掘根蘖。嫁接多用根系发达的软枝油甘作砧木, 1~2年生健壮枝条为接穗, 在3月上旬前后切接。落叶后至发芽前定植。年施肥3次: ①促花肥。发新梢前施,氮为主, 配合磷、钾肥。②壮果肥。小果期施, 磷钾为主, 氮次之。③采后肥。有机质土杂肥为主, 配合化肥, 复壮树势, 促进花芽分化。采果时应避免过多折断枝叶。春季喷药治蚜虫及其他害虫。
经济价值 每100克鲜果肉含维生素C高者达500~1 800毫克,果鲜食初略酸涩,细嚼甘甜, 具解渴生津,防治咽喉痛、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高血压、肠炎、淋巴结核、皮肤湿疹等病也有疗效。花可用作解热药。种子可治气喘和支气管炎、糖尿病。果可加工蜜饯、果酱、果冻。树皮含鞣酸22.4~29.36%, 可制烤胶。木材赤色, 坚硬耐朽有弹性。
英文
phyllanf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