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橄榄科橄榄属常绿大乔木。又名木威子。学名Canarium pimelaKoenig. (C.nigrum Engl.)。
起源与分布 原产中国华南。海南岛和广东龙津西南部的天然林中尚有野生的乌榄。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述:“乌榄出广东,今果肆有售者……下番禺诸乡皆种之。”可见明代广东栽种已相当普遍。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省(自治区)。广东是乌榄天然分布和人工栽培的中心地区, 除北部少数县外, 均有种植, 尤以惠阳、佛山地区最多。广西主要分布于邕宁、龙津及东南各县。福建只在闽南沿海各县有少量栽培。越南北部湾一带有分布。
特征与特性 高10~16米。冠幅宽达20多米。胸径50~120厘米。有胶粘性芳香树脂。树皮灰褐色。根系发达, 大树垂直根入土3米以上。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 小叶15~21片, 长10~15厘米, 全缘革质, 叶背网脉较橄榄平滑, 无小窝点,揉碎具特殊树脂香气。复总状花序, 花两性, 偶有杂性, 花萼杯状; 子房多3室, 少4~5室, 每室有2胚珠; 雄蕊6。果长椭圆形至卵形, 未成熟时青绿色, 成熟后转为紫黑色, 果皮光滑有白粉。核光滑, 两端钝(见图)。一年四季均能萌发新梢, 春梢是生长和结实的主要枝梢。新梢长至10厘米左右, 展开新叶后, 便依次在每一叶腋间抽出花序。4月下旬至5月开花,单株花期1个月。坐果后极少落果,坐果率高者为20%, 一般为10%, 8月至10月采收。
1. 果枝: 2. 花枝: 3. 花
对气温的反应较橄榄敏感, 主产区在24°N以南, 年平均气温22℃, 降水量1500~2000毫米。气温下降至-1.8℃,连续几天出现霜冻,枝叶会受冻害。年平均气温20℃左右,绝对最低气温-4℃以下, 1月平均气温10℃左右的地区少有分布。对土壤要求不严,土层较深厚, 疏松、湿润、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丘陵山地、河滩等都可良好生长, pH以4.5~5为宜。
主要品种 品种品系繁多, 仅粤中、粤东等地农家品种品系有100多个。①西山榄。广东增城西山最早栽种。果重约10克, 肉质一般, 果肉占果实63%, 含油量45%,种仁充实,出仁率高。10月下旬采收。②油榄。广东普宁栽培。单果重约9克, 核细,肉质嫩滑,味甘香品质优耐贮运, 果肉占果实71%,含油量47%。10月上旬成熟。③秋乌。产增城, 番禺。果核小, 肉质嫩滑,有香味,早熟, 8月上旬至9月下旬采收。④秧地头。产增城、番禺。单果重11克, 肉质较粗, 果肉占果实59%,含油量51%。中秋前后采收。⑤车心榄。产广东普宁。肉薄质嫩滑, 有香味, 品质优。10月上旬成熟。⑥鹅膏榄。产增城及广州市郊, 肉厚, 质极嫩滑, 有鹅膏香味。8月上旬至9月下旬成熟。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用本砧实生大苗嫁接。果充分成熟时, 用50~60℃温水浸果20分钟, 剥去果肉取核洗净晾干,沙藏。1月上旬播种, 播前用75~80℃热水浸种半分钟, 再用冷水浸2~3小时, 然后点播或条播。点播株行距18厘米×25厘米,真叶长出后补苗、移疏,尽量保全主根, 大苗移植以次年4月至6月为佳。小苗用补片芽接或切接,大苗用劈接,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已抽花穗但未开花时, 嫁接最佳。
3月至4月定植, 株行距7~10米, 植前剪除大部分叶片和损伤的根, 将主根周围泥土压实, 树干用稻草包扎。幼树于2、4、8、10月各施肥一次,结果树于开花前、采果后各施肥一次, 也有在11月至12月增施一次过寒肥。注意水土保持、深翻压青以改良土壤。果实增大期久旱会引起落果, 应行浅中耕、土壤覆盖或淋水。地下水位较高的果园, 春夏季注意排水。
主要病虫害有: ①树瘿病。为害树干或枝条, 被害部位呈瘤状突起,多发生于衰弱树,尚未有较好的根治措施。②天牛。幼虫为害树干,在5、6月捕杀成虫,刮除虫卵,或用敌敌畏注入虫孔毒杀幼虫。③叶蝉。早稻收获后, 叶蝉飞迁乌榄树新梢吸汁为害, 可用叶蝉散、马拉硫磷喷杀。
经济价值 乌榄加工成榄角、榄胚等佐膳小菜或凉果。核质坚硬细致,可雕刻成玲珑别致的工艺品,也可制成活性炭。核仁是饼饵佳肴的名贵配料。榄肉含油35~51%, 核仁含油45%, 均可食用。木材坚韧可制家具。是绿化荒山良好树种。
英文
black chinese o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