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百科

人心果

2023-04-20

简介

人心果科(山榄科、赤铁科)人心果属热带常绿果树,乔木。又名吴凤柿(台湾)。学名Minikara zapotilla(Tacq.) Gilly (Achras.sa-pota L.)。

起源与分布 原产墨西哥与中美洲, 逐渐向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传播。中国的人心果分别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夏威夷等地, 约有百年历史。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的南部和中部。广东于1910年引入, 分布于湛江、汕头和珠江三角洲各县市, 广州附近有小规模商品性栽培。广西分布于南宁市郊。福建于1900年由华侨自新加坡引入, 种植于漳州、厦门等地。台湾于1920年自爪哇引进, 嘉义、台南、云林等县均有栽培。

人 心 果

1. 果枝; 2. 果实横剖面

特征与特性 高6~10米或更高。树皮暗褐色,纵横龟裂。树体各部分均能分泌白色乳状汁液为其特点。小枝合轴生长, 分营养枝及结果枝,前者较长而粗壮,后者于上部叶腋着生5~10朵花,每年可抽生3~4次新梢。叶轮状互生, 革质、有光泽, 具短柄; 矩圆或长卵形, 长5~13厘米, 宽2.5~5厘米, 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尖;全缘,深绿色。花小,白色,单生, 具柄,钟状;萼绿色,6裂作两轮互生; 雄蕊6;雌蕊1,子房上位, 10~12室;每年开花3~4次, 雌雄蕊异熟,有些品种自花不实性强。果为浆果,卵形或近心脏形; 果皮薄, 成熟时锈褐或灰褐色, 皮与果肉不易分离; 单果重50~125克,也有200克以上的大果;果肉黄褐色透明状,成熟时柔软。种子黄褐色,2~8粒,也
有无核品种(见图)。自开花至果熟需9~10个月。果实分泌乳汁减少, 是成熟标志, 采收后经5~7天后熟,软化后可鲜食。

人心果要求高温多湿,在年均温21~23℃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生长旺盛。但有些适应性较强的树,当气温降到-2℃时, 未发现老熟枝叶受冻伤枯死的现象,但霜冻会使嫩枝干枯,幼果脱落, 果面点状凹陷损伤。高温地区果实风味较佳, 但干旱高温易大量落花。对土壤适应性较强, 红壤、沙壤、粘质沙壤以至海边沙土都可种植。由于根浅, 枝条紧密,树冠大, 易受风害。

品种类型 一般根据果实形状大致分为4个类型:①椭圆形。果椭圆或卵圆形, 纵径5~7厘米,横径4~6厘米, 重50~100克。广东分布最广。其中又分硬枝型及软枝型, 前者枝条较粗硬, 树体较高大直立, 结果较少, 产量较低; 后者枝条较软, 树势较开张, 结果多, 产量高。②圆形果。又名巴子固。果圆形, 径5~6厘米, 产量高, 海南文昌、琼海及广东普宁等县有分布。③扁形果。别名糖子固。果扁圆形,较小,四季开花, 植后较早结果, 海南文昌、琼海等县零星分布。④凹形果。果椭圆形, 果顶凹入为其特点,果大,重125克, 海南文昌县有栽培。

栽培技术要点 繁殖用实生、嫁接或高压条。实生法种子萌发迟, 苗期生长慢, 栽植后8~10年才结果, 变异大, 已少用。嫁接主要用本砧,2~3年砧苗,切接或补片芽接, 4月至10月进行,接穗宜先环剥1~2个月,积累养分,减少乳汁,才进行嫁接则成活率较高。高压条繁殖法在4月至10月进行,环剥后用1000ppm吲哚丁酸羊毛脂涂生根部位, 2~3个星期后包裹生根基质, 促发根早、多、粗壮而均匀, 约90天锯离母树。假植时仅留2~3条分枝,每枝2~3片叶, 并注意遮荫、淋水及施肥。

春季栽植在3月至4月, 秋季栽植在9月, 每公顷种375~450株。山地宜开大植穴施入基肥。种后注意肥、水管理, 可间种短期果树或其他作物。春、夏、秋均追肥一次, 促新梢生长及开花, 冬季重施有机质过寒肥, 初结果树要增施磷、钾肥, 减少氮肥, 以免枝梢徒长影响开花结果。7月至9月秋旱宜灌水,促果实充分发育。病虫害主要有蛀心虫、介壳虫, 煤烟病,用乐果喷杀或涂抹。果实已充分发育白色乳汁少时便采收, 选择饱满的大果先采。

经济价值 果供鲜食。果实含糖达14%, 具有多种氨基酸, 维生素B1、B2、C及E, 还有磷、钙等营养成分。药用能润肺止咳。又可加工制果酱、果汁结晶冲剂饮料。树体含有20~40%胶液, 为制口香糖原料。人心果周年常绿, 花果并存, 树姿优美, 是良好的观赏树木。

英文

sapodi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