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百科

李育种

2023-04-20

简介

应用果树育种原理和方法, 研究李的遗传变异, 培育李新品种的一门科学技术。世界的李约有30多个园艺种,其中以中国李(Prunus salicina Lindl.) 和欧洲李(P. domestica>L.)的经济价值最大, 可以鲜食, 也可制罐, 特别是制干有很大潜力。培育李的新品种, 可以提高李的产量, 品质和抗性, 增进其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发展简史 1860年前后, 美国特里(H.A.Terry)开始李的育种工作, 育成许多优良品种。1884年, 美国著名果树育种家伯班克 (L.Burbank) 自日本引进了中国李的实生苗, 从中选出了Burbank、Abundan-ce和Satsuma等品种。其后, 他还用中国李与李的其他种杂交, 育成了Santa Rosa品种, 该品种混有中国李、杏李(P.simonii Carr.)和美洲李(P.amer-icana Marsh.)三个种的血统,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美国耐贮运的一个主要栽培品种。与此同时, 苏联米丘林 (И.В.Мичурин)也先后育成阔兹洛夫黑李和甜刺李等新品种。到1930年, 仅美国就有10多个州在从事李的育种研究。迄今, 全世界开展李育种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南非、瑞典、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中国李的育种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50年代, 黑龙江、吉林及新疆等省(区)的少数几个研究单位开展了工作。

育种目标 因国家、地区而异。同在美国, 华盛顿州要求育成极少有生理病害的早熟品种; 纽约州感兴趣的是提高抗性, 改善品质, 稳产, 能自花结实的品种, 佐治亚州的目标是培育出能适应美国东南部栽培条件、不同熟期的品种。在法国, 主要目标是培育出一批熟期排列连接适于制干和鲜食的欧洲李品种。在瑞典,李的育种目标是培育抗寒、早熟的鲜食品种。中欧的国家和苏联, 以培育鲜食、制干和用于酿制白兰地酒的欧洲李为主, 要求育成果实性状较好、抗病和抗寒能力较强的品种。中国则要求育成果型大、品质好、能适应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自然条件的抗寒中国李品种。

育种途径 李的育种途径有: ①芽变选种。是获得新品种的一种有效方法。美国的Casselman和LateSanta Rosa即系从Santa Rosa的芽变选育出来的品种。②实生选种。是伯班克早期的育种方法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也利用这种方法育成了跃进6号、奎丰、奎冠、绥棱红、绥棱3号、北方2号等新品种。③杂交育种。是李育种的主要方法, 通过杂交方法育成的品种很多, 而以美国最多。其中著名的有纽约州立农业试验站用意大利李×Hall育成Iroquois和Mo-hawka;用Albion×意大利李育成Oneida,加利福尼亚州雷诺试验站育成有3个中国李品种Frontier、Friar和Queen Rosa, 已在加州推广应用。该州的私人育种家安迪生(F.Anderson)育有1个早熟中国李(RedBeauty), 已在当地发展。其他已命名投产的中国李品种有Amazon、Andys Pride、Ebony、Angeleno、Bee-Gee、Black Queen等。通过杂交育成的还有1967年加拿大育成的3个欧洲李品种:Valor、Verity和Vision。此外, 苏联、罗马尼亚分别育成有20多个欧洲李和中国李品种, 中国育出一个中国李优系长春79-2-17。

亲本选择 作为亲本, 应有较强的传递能力。所选择的亲本, 在果实熟期, 肉质硬度, 果实风味以及其它性状上最好大致相近。被利用来作亲本的种不同,其染色体倍性亦有不同。欧洲李和乌荆子李(P.insi-titia L.)是六倍体(2n=6x=48); 黑刺李 (P.spino-sa L.)是四倍体(2n=4x=32); 中国李、樱桃李(P.Cerasifera Ehrh.)、美国李和其它许多种都是二倍体(2n=2x=16)。当两个亲本具有相同倍性时, 种间杂交往往可以成功。如果二者的倍性不同,杂交之后,虽然也可能形成果实,但种子很少。奥尔登(E.J.Olden)(1965)曾用许多倍性不同的亲本, 进行了多组合的杂交授粉。他提出不管是什么倍性的亲本, 杂交的成败取决于是否用比父本雌蕊短的品种作母本。例如在用樱叶李×加拿大李(P.nigra Ait.) 作正反交时,只是在用雌蕊较短的樱叶李作母本时才能坐果。奥尔登还发现: 刺李和大多数二倍体杂交可以亲和。而二倍体和六倍体种杂交时, 用二倍体种作母本, 其坐果率比用六倍体种作母本高得多,但种子的活力都很低。把六倍体的欧洲李用来和二倍体的中国李作杂交时,通常是互交不育的。然而格瑞格斯 (W.H.Griggs)(1953)指出: 属于欧洲李的Tragedy品种, 是中国李的良好授粉树, 但用这些中国李品种去给Tragedy授粉则不坐果。所有这些说明, 李的不同倍性对于亲本选择十分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否则会导致授粉失败。为了选用授粉可亲和的亲本,弗罗里(Flory), 1947年曾通过试验, 拟出一个适用于美国西南部杂交时, 不同系统品种的最佳授粉组合名单:①果酱李(P.hortu-lana Bailey.)。授粉品种有该系统的其它品种或雁李(P.munsoniana Wightet Hedr.); ②园鹅李。授粉品种为园艺李或中国李系统的品种;③中国李。授粉品种为大多数的二倍体品种;④亚洲李(P.asiatica)。授粉品种有美洲土著种中的狭叶李 (P.angustifoliaMarsh.)和雁李系统的杂种, 以及中国李系的多数品种。

遗传研究 中国李的杂种后代果实成熟期是一种数量遗传。后代的成熟期与两个亲本的平均成熟期有着密切关系,而与某一亲本的具体成熟期关系不大,果实大小也是数量遗传。果实都很大的两个亲本, 其后代果实的平均大小都小于其双亲。果实形状受多对基因控制。这些多对基因不是圆形占优势, 就是卵圆形为显性。黄色果皮是个单一基因, 黑、红、紫、赭色是隐性,这几种皮色的遗传是数量遗传。果肉颜色中,红对黄是显性, 且是个单基因。红色的浓淡则受复基因所控制。离核性状看来是个隐性。从双亲都是粘核的后代中, 有时也发现有的是离核, 但果实的成熟度以及果肉的软硬却对核的粘离产生影响。欧洲李的杂种后代果实形状是宽椭圆形对圆形为显性。果皮色泽则是黄色对红、紫、黑、赭色为隐性。浓果粉对淡果粉是显性。离核逊于粘核为隐性。树姿开张性状是隐性; 枝条具茸毛比之近于无毛是显性; 叶片有毛和雄蕊较短是显性。

英文

plum bree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