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饲养种蚕、繁育蚕种的蚕业生产单位之一。养蚕采种从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逐渐发展为专业性的蚕种生产。初期生产的是地方品种,1897年杭州知府林迪臣在杭州西湖创办蚕学馆,采用科学方法养蚕采种,对采种母蛾进行显微镜检查,开始在中国生产和推广改良蚕种。1906年,蚕学馆第2届毕业生邱仲刚在杭州艮山门外自办蚕种场养原蚕生产蚕种500~1,000张,这是中国最早私人办的蚕种场。以后各蚕区都有国家的和私人的蚕种场。其中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多,到30年代前期为全盛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省蚕种场分国营和私营两类,都属专业性蚕种场。至1956年,私营蚕种场改为公私合营蚕种场; 2、3年后全部改为国营蚕种场。各蚕业重点省,选择技术力量强、桑园建设好、设备条件优的蚕种场作为原种场,生产原种、原原种和母种。
随着蚕桑生产的大力发展,蚕种的需要量迅速增加,为适应生产供求,1951年浙江省开始建立原蚕区蚕种场。以后四川、广东、江苏等省陆续开办。原蚕区蚕种场要选择自然条件适宜、桑叶品质优良、养蚕有一定经验、劳动力多、房屋设备条件好、交通方便及不受空气污染等的农村,组织蚕农饲养原蚕,由国营蚕种场派技术人员对消毒、饲养、防病以及上蔟、采茧等给予技术指导。对所需药品、材料等协助供应。尽一切努力做到符合良种繁育的条件和技术处理。种茧经检验合格后,由蚕种场把合格的种蚕运回国营场或就地采种,由蚕种场负责以后的各项技术处理。
据1980年统计,中国共有蚕种场269个,其中国营专业场和原蚕区蚕种场共203个,乡镇或村办场66个。生产原原种约40万蛾; 原种35万张; 杂交种1,116万张。
蚕种场要设在地势与土质适宜、桑园成片集中、能灌能排、桑叶稳定高产的地区; 同时离工矿区要尽可能远些,以免桑叶受到工业废气污染。
英文
station of mulberry silkworm eggs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