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养蚕重要设备之一。它是供蚕生活和饲养员工作的场所;它又包括养蚕必需的附属室,例如贮桑室、上蔟室等在内。根据蚕的生理特点对蚕室有一定要求;对上蔟室的要求,基本与蚕室相似;贮桑室的作用是保护桑叶叶质,对它的要求和对蚕室的要求不同。
蚕室因具备条件不同,有专用蚕室、兼用蚕室以及简易蚕室等。近年来由于大小蚕分养的要求,又有小蚕用室和大蚕用室之分。专用蚕室,大部为蚕种场采用,小蚕室也是专用蚕室,为农村小蚕共育用。其它蚕室以农村采用为多。蚕室的基本要求是便于调节和保持温湿度;绝热性能和散热性能良好;通风换气方便;采光方便;造价低,坚固耐用,便于操作等。
小蚕用蚕室 主要是炕床和炕房。它要求保温、保湿性能好,绝热和散热性能亦好,能密闭也便于换气(见炕床育)。
大蚕用蚕室 要求便于通风换气,保温保湿良好,夏秋期凉爽,便于防蝇,工作方便等。因大蚕需用蚕室多,专用蚕室、简易蚕室以及兼用蚕室等均可应用。
蚕室构造必须注意养蚕要求,在建造和改建时,应增设某些装置和设施,以利养蚕。不过这些装置和设施应根据各地的环境条件不同,予以增减。蚕室结构以专用蚕室为例,包括屋基、屋面、墙壁、地面、天花板、走廊、补温隔热装置,换气装置,敌害防御装置和蚕沙排除装置等。屋基应高出地面; 屋面用不良导体的材料覆盖,在屋面与天幔之间应附有散热装置,在高温时使积热容易散发; 外墙壁除设门外,应有窗,换气孔(洞),出蚕沙洞等,一般1间蚕室前后门窗面积,应不少于墙面积的1/4,蚕室应有天幔(天花板),这是便于消毒、温湿度调节的需要,每间天幔中央及四角,可设气窗; 蚕室设走廊——明廊或暗廊,有南北两面的,也有单设一面的; 补温装置固定的设水汀片、地火弄和电热,移动的火炉、火缸,最好少采用;隔热的关键,取决于屋面及天幔所用的材料; 换气在建筑上有横式和纵式两种,横式以门窗及外墙上下四角的换气孔,最好装有排气风扇,纵式的在天幔、屋面、山墙等方面开设不同形式的窗或洞; 防害装置以防蚕蛆蝇为主,在门窗及换气孔方面,加设纱网; 排蚕沙装置,则多在蚕室北面适当地位,在外墙壁开设洞口,以便蚕沙倒出,洞口装活动板门,以防臭气及蝇类飞入。蚕室的大小,一般开间为4.5~5.0米,进深8.0~10米,高3.3~3.6米。蚕室应有单间和统间,便于调度和隔离。
简易蚕室具有用材省,投资少,建造快等优点,保温、保湿也能基本符合要求。如泥墙草顶蚕室,它的四周砌以墩柱或用竹、木搭成支架,上盖稻草或山草,周围筑泥墙。其规格、大小,可根据蚕具形式、大小予以安排。
农村大部分是利用住宅,公共房屋,仓库等改造而成兼用蚕室。按照养蚕加温,排湿,采光,换气等要求进行改建,使之适合养蚕。凡存放过农药的房屋,不要改建为蚕室。
养蚕附属室 养蚕除蚕室外,应有一定的附属室。养蚕主要附属室有贮桑室、上蔟室等。
贮桑室建造要求四壁坚厚,门宜向北,能保持室内低温多湿状态,门窗宜小,光线较暗,能防止日光直射和进行适当程度的换气。应接近蚕室,以便运叶,但必须远离蚕沙堆积场所,避免桑叶污染。贮桑室以地下室和半地下室较好。上蔟室为蚕营茧的场所,构造要求地势高燥,空气流通,排湿良好,光线明暗均匀,便于清洁消毒。
蚕室环境 用地的选择; 应根据养蚕生产地区而定。多雨潮湿地区,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利于排湿的高燥地; 若在风强雨少、气候干燥而易激变的地区,则选择避风向阳而能保湿的场所。一般来说,蚕室宜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通风良好的地段为适宜。
蚕室的方向,为了保温防热一般以南向偏西5-15°最为相宜,可以减少太阳光直射入蚕室内,南风温和,通风换气良好,保持室内气温稳定。
蚕室四周务须宽敞开朗,附近不宜有水泥厂、砖瓦窑、有毒气体的化学工厂等,严防空气污染。蚕室也不宜接近污水池、畜舍,大面积的三合土晒场、水泥地及石板地等。蚕室与蚕室之间或与其它建筑物之间,要保持相当距离。蚕室周围的绿化是很重要的,使能达到遮荫、吸热、调节风速、改善蚕室气象条件的作用。树种应选择干高叶茂,不要过密,使能透光和通风,成荫期长,散发水分少的泡桐、梧桐、枫杨、槐树、苦栋等。
英文
rear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