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种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物质组分的色谱分析方法。薄层板上涂有一层固定相,通常是把一种悬浮在合适溶剂中的吸附剂均匀地涂布于玻璃板或金属板上,干燥后即成。最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氧化铝和纤维素等。分析时,先将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端附近(这一过程称为点样)。然后把薄层板的这一端浸入作为流动相的溶剂系统中,使样品原点刚位于液面上方。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沿板上升,带动样品物质向上移动(这一过程称为展开)。由于样品各组分在固定相及流动相中有不同的吸附、溶解等能力,在展开过程中,经过固定相及流动相对组分的吸附、解吸等反复作用,使各组分在薄层板上表现出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得到分离。
通过比较分离后的斑点移动的距离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常以Rf值作为比较的参数。Rf值定义为斑点中心移动的距离与溶剂自样品原点至前沿移动的距离的比值。由于影响Rf值的因素较多,Rf值常随实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因此需在分析样品的同一块薄层板上点上标准样品才能进行有效的鉴定。
样品经展开得到分离后,只有有色物质的斑点能在薄层板上直接观察到,大多数分离后的斑点需经过适当的处理后才会显现出来。主要的方法有:①喷以适当的显色剂,使斑点显色。②紫外灯下观察能发射荧光的物质斑点。③在涂有荧光指示剂的薄层板上,观察紫外光照射下斑点处的荧光熄灭。④在无机吸附剂的薄层板上喷洒硫酸或加热,使有机物质斑点炭化。
薄层色谱法原先主要用于定性分析,随着薄层色谱扫描仪的出现,使薄层色谱法与其他色谱法一样能够进行定量分析。这种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是以反射光法或透射光法对斑点进行扫描,将斑点的颜色(或荧光)强度转换成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有:①灵敏。可检测10-5~10-9克物质。②分离迅速。展开所需时间约15~60分钟。③样品用量少。仅需几个微升。④设备简单、操作容易。⑤可提纯样品,制备标准样品。
薄层色谱法在农业科学、食品工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可用来分离和测定农药残留量、黄曲霉素、氨基酸、磷脂类化合物、生物碱、花青素、有机酸、甾类化合物、植物激素以及微量金属离子等。
英文
TLCthin-layer chroma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