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百科

榕属

2023-04-19

简介

学名: Ficus L.。又称无花果属。桑科。本属约1 000种,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中国约120种。乔木、灌木、攀援性或蔓性藤本。具气根或无。全株具乳状汁液。单叶互生或对生, 全缘, 稀有锯齿或缺裂; 托叶合生, 包被幼芽, 脱落后在小枝上留有环状托叶痕。花单性, 雌雄同株, 花极小, 生于顶端开口、中空的肉质球形或卵形的花序托内壁上,呈隐头花序, 虫媒传粉; 雄蕊1~6, 花丝在芽内直伸; 花柱偏生, 花序托内壁通常具瘿花, 其外形与雌花相似,但子房内生有一种膜翅目昆虫的蛹。隐花果,肉质, 瘦果形小。

榕树 (F. microcarpa L. f.) 又称细叶榕、小叶榕。常绿大乔木, 高达25米。树冠扩展, 老树常有锈褐色气根。叶倒卵形、椭圆形, 长4~10厘米, 宽2~4厘米,尖端钝尖, 基部楔形或圆形; 基出脉3条,侧脉沿叶缘整齐网结, 形成边脉; 叶柄长7~15毫米;托叶披针形, 长8毫米。花序托无梗, 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生于落叶的小枝上,球形或扁球形, 直径5~10毫米; 雄花、瘿花和雌花同生于一花序托中; 雄花花被片3~4, 雄蕊1; 雌花花被片3, 花柱侧生, 柱头细棒状; 瘿花和雌花相似。花序托成熟时黄色或淡红色,基生苞片3枚, 宽卵形。产中国福建、台湾、浙江南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云南等地, 生于低海拔山林中。印度、东南亚各国至澳大利亚也有分布。树皮纤维可制鱼网和人造棉, 并可提制栲胶。气根、树皮和芽作清热解表药。树冠浓密, 可作行道树。

笔管榕(F.virens Ait.) 又称山榕、雀榕、黄葛树。落叶乔木, 高达26米。树干富乳浆, 有板根或支柱根。叶薄革质, 长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 先端短渐尖, 基部钝圆或浅心形,全缘,两面无毛;基生叶脉三出; 叶柄长2~5(6.2)厘米;托叶披针状卵形, 长5~10毫米, 早落。雄花、瘿花、雌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 雄花生内壁近口部, 雄蕊1;瘿花具梗, 花被片3~4, 花柱侧生、短于子房; 雌花与瘿花相似, 仅花柱长于子房。瘦果干后有皱纹。隐花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簇生, 近球形, 有白色斑点。花期5~8月, 果熟期10~11月。产中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印度也有。树皮纤维可制人造棉;老树皮供药用。木材纹理细致、美观, 可供雕刻。树大荫浓, 可作行道树及观赏。

斜叶榕 〔F. tinctoria Forst. f. var. gibbosa(Bl.) Corner〕 常绿乔木,高达20米。叶革质,两侧不对称, 卵状椭圆形或近菱形,长6~15厘米, 宽3~6厘米, 先端急尖或渐尖, 基部不等, 一边圆形, 一边楔形, 全缘或中部以上疏生粗锯齿, 两面无毛, 背面粗糙;基部三出脉;叶柄长6~15毫米; 托叶卵状披针形。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 扁球形或球状梨形, 径约10毫米, 基部下延成柄, 长5~10毫米, 微被柔毛, 有2苞片,成熟时橙红色。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雄花被片4~5, 雄蕊1, 不孕雌蕊1。(见图)产中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于山谷湿润的森林中。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分布。树皮纤维可作人造棉。

突脉榕(F.va-sculosa Wall. exMiq. ) 又称白肉榕。常绿乔木, 高达20米, 或有时灌木状。全株无毛。叶革质, 菱形或倒卵形,长4~14厘米, 宽2~6厘米, 上面有光泽, 全缘, 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 侧脉两面凸起, 有边脉,两面极为清楚;叶柄长1~25厘米; 托叶卵形,长6毫米,早落。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 球形, 径8~13毫米,黄色,口部不突出, 基部通常骤狭成短柄; 苞片3, 小而合生,脱落; 总花序梗长8~15毫米, 纤细。产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南部、云南, 生海拔1 400米以下林中。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性喜暖热,在潮湿的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 低海拔的山脚、河边、平地及村寨附近常有零星分布。萌芽力强, 如榕树气生根下垂入土, 可长成支柱根, 故一母树, 常形成一片丛林。用种子及插条繁殖。树冠扩展, 枝叶浓密, 容易成活, 是产区城乡比较普遍的行道树、庭园绿化树及遮荫树。木材红色,纹理不均,材质柔软,可作器具用材。茎皮为造纸原料。

斜叶榕

英文

fi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