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百科

马尾松

2023-04-19

简介

学名: Pinus mas-soniana Lamb.。因针叶丛似马尾而名马尾松。松科,松属, 油松派。

形态和用途 常绿乔木, 树高可达40米, 胸径1米。树皮红褐色, 老时灰褐色。小枝淡黄褐色。冬芽褐色。叶2针一束, 长12~20厘米, 细柔,叶内含4~7边生树脂道。叶鞘宿存。雌球花紫红色,生新梢顶端;雄球花淡红色, 多数聚生梢基部, 开花时呈黄色。球果长卵圆形, 长4~7厘米, 熟时栗褐色; 鳞盾微隆起或平, 鳞脐微凹, 无刺。种子卵圆形, 连翅长2~2.7厘米。花期4~5月, 10~12月种子成熟。

雅加松(P. massoniana Lamb. var. hainanensisCheng et L. K. Fu): 为马尾松的变种。与马尾松的区别在于树皮红褐色, 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 枝条平展, 小枝斜上伸展; 球果卵状圆柱形。产于广东海南岛雅加大岭。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木材纹理直, 硬度中等, 结构较粗, 有弹性, 不耐腐,可作建筑、板料、火柴杆、矿柱及枕木(经防腐处理)、水下工程等用材, 也可作造纸原料。松脂产量大, 是中国主要的产脂树种。又为优良薪炭材。针叶是提制挥发油、纤维、栲胶及维生素C等原料,制成的松针粉可作饲料。松根可提炼松焦油。花粉可药用。

(朱政德)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中国东起东南沿海和台湾省北部, 西至四川二郎山东坡和贵州青衣江以及广西百色县, 北至秦岭南坡和淮河以南, 南至广东雷州半岛中部和广西的南界都有分布。垂直分布上限, 西高东低, 四川在海拔1 500米以下, 贵州高原一般在1 200米以下,江南丘陵和浙闽山地一般都在800米(或1 000米)以下。整个分布范围是1月平均温度0℃等温线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的广大地区。它是中国南方分布最广, 林木蓄积量最大的树种。

马尾松是亚热带树种, 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 在年平均温度13~22℃, 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才能生长良好。不耐过低温度, 冬季温度在-13℃以下,常使幼树针叶梢端受冻; 幼苗不耐38℃以上高温。对土壤要求不严, 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 在粘土、沙土、石砾土, 山脊和阳坡薄土上, 以及岩石裸露的石缝里都能生长; 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 不能在盐渍土上栽植, 也不耐积水。树冠稀疏, 郁闭后自然整枝迅速,针叶分布在树冠外缘的小枝上, 是最喜光的树种。幼年稍耐荫, 能在杂草丛中茁壮生长。初期生长比较缓慢, 3~5年后加速生长。它的根系又深又广, 主根明显, 侧根发达, 有菌根共生。寿命可达250年以上。立地条件好的人工林,30年生时高15~20米,胸径20~25厘米,每公顷蓄积量约300立方米。如培养大材, 主伐期为40~50年。天然更新能力强, 常在荒山迹地飞子成林。

(陈建仁)

育种 主要育种目标是: 提高生长速度, 改进木材品质, 增强抵抗松毛虫的能力。在马尾松类型选择的研究上, 中国江西林科所按形态划分为: 普通、浓叶、披叶、扭叶、赤花、长短叶以及多枝等七个类型。其中普通马尾松适于培育小径材, 浓叶马尾松可培育大径材, 长短叶和多枝两个类型生长不良, 属淘汰类型。南京林业大学按产脂性能分为高产脂型和低产脂型两种。两者的产脂能力相差2倍以上。

马尾松种源试验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70年代进行了全分布区多点协作试验。全分布区种源试验表明,无论是苗期或幼林在生长特性、生长量及抗逆性等方面种源间差异都很明显。马尾松的分布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地理带七个种源区, 即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东、西、中三段, 南亚热带的东段和西段, 以及四川盆地(含三峡地区)等。

关于马尾松的优树选择, 在人工林或同龄林中采用对比木法,生长量选择标准与一般用材树种相仿,在异龄天然林或混交林中采用基准线法。各龄级树高、胸径年生长量可参考下表。

马尾松优树标准

树 龄(年) 20~25 26~30 31~40
树高年生长量(m) >1.0~0.7 0.7~0.6 0.6~0.5
胸径年生长量(cm) >1.0~0.8 0.9~0.7 0.8~0.6

南亚热带地区采用标准的上限, 北亚热带地区采用下限。形质指标可考虑形率、树干通直度、高径比、冠径、树皮厚、枝粗、纹理通直度和自然整枝(见天然整枝)等。

(钟伟华)

造林技术 ①采种: 马尾松5~6年开始结实, 10年后结实渐多, 约每隔2~3年丰产一次。为了提高种子品质,应选择冠形匀称、干形通直、生长健壮的15~40年生的采种母树。球果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成熟。当球果果鳞由青色变为黄褐色,鳞片尚未裂开时采集。可上树用采枝剪剪取球果, 也可用下附布袋的钩刀钩取球果。切忌在幼树上采球果,或种子未熟前采果。②育苗: 圃地以沙壤土、水稻土或深厚的黄壤为宜; 忌用积水洼地作苗圃。前茬宜是栎类、板栗等阔叶树种,不要选用种过蔬菜、瓜类、棉花、马铃薯的土地, 以防受猝倒病和地下害虫的危害。马尾松连作只宜两年,否则易发生猝倒病(见苗木猝倒病)。为了创造松苗根系发育良好的条件, 圃地须在冬季深翻2、3次, 将下部心土翻到上层, 原有表土深翻到下层。苗床必须筑高床,以利排水,床高20~25厘米, 宽1米, 步道宽25~30厘米。床面宜平整, 以免洼处积水。施肥以基肥为主,一般用腐熟的猪栏粪每公顷22 500~30 000公斤,土灰7 500公斤, 钙镁磷肥(酸性)3 570~6 000公斤。如基肥不足, 在夏季追施稀薄的人粪尿2、3次。基肥和追肥都要施均匀。播种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即雨水至惊蛰), 也可提前到1月甚至前一年的12月。播种前将种子风选或水选后晾干, 播种要播匀。播种量根据播种方式而定,宽幅条播每公顷5公斤左右,撒播7~10公斤。播种后筛上一层薄黄心土或用土灰覆盖, 再用芒萁或稻草盖满床面, 上面加草绳镇压。播种以后, 每天要有专人看守, 以防鸟害。待有50%种子发芽出土,可在阴天或晴天傍晚分批揭草。除草宜在雨后或雨天进行, 切忌在干热伏天拔草。如采用宽幅条播, 可在行间用小锄松土。灌溉须在傍晚或夜间进行。在幼苗出土后两个月, 是猝倒病最易发生的时候, 应注意预防。第一次间苗在伏天之前, 第二次在伏天后, 去劣留优, 提高苗木质量。凡春季干旱不宜用裸根苗造林的地区可采用容器苗造林(见容器育苗)。③造林: 冬季没有冻拔出现的地区,可在冬末春初造林; 冬季出现冻拔的地区应在春季造林。无风阴天或毛毛雨天气造林成活率高。切忌大风晴天造林, 以免苗根干燥, 导致造林失败。为了避免引起松毛虫害(见马尾松毛虫), 在大面积造林时, 必须提倡营造混交林。混交树种有枫香、栎类、木荷、黄檀、桤木、山槐、火力楠等, 带状混交或按地形小块状混交。马尾松有喜光、侧枝扩展的特征, 为了培养通直圆满的干形,提高木材利用率, 初植密度要适当大一些,用材林一般每公顷是3 600~6 000株, 薪炭林7 500~9 000株。造林前应整地,整地方式以块状和带状为主,只有在地形平坦, 而且能机耕全垦、水土不易流失的地方, 才可采用全面整地。整地季节可在冬季, 如系荒山造林, 前一年夏季也可整地, 整地深度在20厘米以上。植苗造林是马尾松造林的主要方法。供造林的苗木要妥善保护, 要做到随起苗随栽植, 严防苗木失水,临时假植根部要沾稀泥浆。栽植方法有暗穴(一锄法)、明穴和半明穴三种。暗穴栽植适用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不宜整地、面积较大、劳力缺乏的地区, 优点是成本低,工效高; 缺点是苗根容易弯曲,易受旱害威胁, 即使没有死亡, 生长也极其缓慢, 一遇大旱, 极易死亡。明穴虽然费工, 但成活率及幼树生长均较暗穴好。半明穴界于暗穴和明穴之间, 即先挖松定植穴土壤, 然后用一锄法植树。上述三种栽植方法的基本要点是: 分级栽植, 不能窝根,切忌吊空,根系舒展, 踩实锤紧。此外, 有条件地方还可采用容器苗定植、人工播种造林(见播种造林)和飞机播种造林。在人口稀少劳力缺乏, 又有母树的地区, 可采用天然下种飞子成林。④抚育管理: 幼林抚育在造林后头三年进行, 主要是除草松土。除草松土应在幼林生长旺盛期来临之前进行,以5~6月为好。松土应稍离植株,由近及远, 逐年扩大, 依次加深, 免伤根系。成林抚育主要是修枝和间伐, 一般在造林后5、6年开始, 将下层枯萎枝条打掉, 并可将下部活枝修去一节, 不要多修。修枝时先由枝条下部向上砍,再从上向下砍,以防撕破树皮。当林分郁闭度在0.9以上,胸径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和材积连年生长量高峰出现之前, 即可开始间伐。通常始伐年龄为8~10年生。

主要病虫害有松苗猝倒病、松苗叶枯病、马尾松赤枯病、松瘤病、马尾松毛虫、松干蚧、松梢螟、松梢小卷叶蛾等。

(陈建仁)

英文

masson p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