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以常绿针叶树为主, 与多种落叶阔叶树混交组成的森林。在世界上连续地分布于北方针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之间, 是温带地区温凉湿润气候的森林植被类型。
针阔叶混交林的地理分布主要在北半球北纬40°~60°之间, 在大陆东、西两缘受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地区,北界寒冷气候下的北方针叶林带,南与温暖而比较干旱气候下的落叶阔叶林带或森林草原相接。由于大陆东、西缘地形地貌影响海洋湿润气团深入大陆的程度不同, 在世界上形成三大片不连接的分布①在欧亚大陆西缘、从波罗的海沿岸呈楔形延伸到乌拉尔山南端的西麓, 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片针阔叶混交林;②在欧亚大陆东缘,包括中国的东北东部、苏联远东地区、朝鲜及日本本州的一部:③在北美洲,从五大湖沿岸至加拿大东南沿海诸省的大部分作为山地垂直带, 针阔叶混交林还广泛分布于温带以南各气候带的山地上, 介于亚高山针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或常绿阔叶林带之间(见图), 其中面积较大的
有: 中国西南山地以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喜马拉雅山南麓以雪松、松、云杉、冷杉及栎、核桃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北阿尔卑斯山的欧洲云杉、欧洲冷杉与欧洲山毛榉的混交林: 中欧喀尔巴阡山、高加索山地和北美阿巴拉契亚山南段的针阔叶混交林。在南半球也有小面积分布,如伊里安岛的海拔1 800~3 000米之间的针阔叶混交林;新西兰北岛西部丘陵和南岛山地西坡, 由罗汉松与假山毛榉等组成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不同地区山地垂直带中针阔叶混交林带的位置图
图中每个直方自左向右依次为: 阿尔卑斯山北坡、小兴安岭南坡、四川西部山地、珠穆朗玛峰南坡、墨西哥(热带)、伊里安岛
北美的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圣劳伦斯河谷及加拿大东南沿海诸省,是北方针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的过渡类型。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湿润,7月气温15~23℃, 1月7~-12℃; 无霜期130~140天;年降水量760~1 000毫米,50~70%集中在生长季节。土壤中同时进行着灰化过程和生草化过程,形成灰棕壤。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及圣劳伦斯河谷的森林相当混杂,主要树种有五叶松、美国赤松、加拿大铁杉和黄桦,与其混交的阔叶树种有糖槭、红花槭、赤栎、美国椴、美国榆。此外还有美国侧柏、大齿白杨。在五大湖区北部北方针叶林带有白云杉、香脂冷杉、班克松及纸皮桦、颤杨、大叶钻天杨等。在加拿大东南沿海诸省有红果云杉、香脂冷杉和纸皮桦。在缅因州有大面积的白云杉、香脂冷杉和纸皮桦的混交林分布。其他还有黑云杉、赤栎、美国榆、黑梣、红花槭、纸皮桦、灰桦、颤杨、香脂白杨以及美国赤松、美国五叶松和加拿大铁杉等。北美的针阔叶混交林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对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现有林分的首要作用是水源涵养和为人
们提供游憩场所,其次才是提供木材
和纤维。
欧亚大陆西缘针阔叶混交林 以斯堪的纳维亚南端到波罗的海岸,北起苏联列宁格勒(北纬60°),南至克拉科夫(北纬50°)呈楔形延伸到乌拉尔山西麓。是世界上分布最北,分布区面积最大的一片针阔叶混交林。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凉湿润,7月平均气温10~22℃,1月平均气温-5~-12℃, 有效积温(≥10℃)1900~2 50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2/3集中在暖季(4~10月)。分布区北界与栎树的北部分布极限一致,南界在东部与森林草原相接,在西部逐渐过渡到落叶阔叶林带。地带性土壤为生草灰化土。混交林的主要组成树种: 针叶树有挪威云杉、欧洲云杉、欧洲冷杉、欧洲赤松等; 阔叶树主要有欧洲
栎、欧洲山毛榉、西方鹅耳枥、心叶椴、挪威槭、欧洲梣等。这些树种中,鹅耳枥仅分布于西部,维尔纽斯—明斯克一线以东即消失, 只有椴树越过乌拉尔山以东,甚至分布到西伯利亚森林地带的南部。纯栎林与泰加型云杉林或松林同时存在。此外,还有上层混有阔叶树的云杉林或下层为栎类的云杉林。在波罗的海沿岸还有典型的西欧树种,如欧洲紫杉和洋常春藤。在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历史上曾是山毛榉纯林,现被云杉和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代替, 在上壤肥沃的地段常为栎树组成的小片纯林。
欧亚大陆东缘针阔叶混交林 包括中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及长白山脉, 苏联远东的阿穆尔州和沿海边区,朝鲜和日本本州的中心部分。北界北纬52°,南界北纬35°, 以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为中心分布区。区内气候深受日本海湿润气团影响,温凉湿润。在中国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0~24℃, 1月平均气温-24~-14℃,年积温(≥10℃)1800~3 200℃;生长季120~150天;年降水量550~1 100毫米,其中60~80%集中在6~8月份,对植物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在树种组成上, 针叶树中红松占明显优势, 其次有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臭冷杉和沙松冷杉; 混交的阔叶树种主要有蒙古栎、枫桦、白桦、大青杨、香杨、紫椴、糠椴、春榆、色木、水曲柳、核桃楸、黄波罗等。由于纬度差异引起生境条件的不同,建群层片中主要伴生种或标志种发生改变,依此可将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划分为三大类型:①以长白山脉为中心, 北至张广才岭, 为喜温类型的南方红松阔叶林。组成种类丰富, 乔木层中除上述树种外, 作为标志的种有沙松冷杉、紫杉、千金榆、鹅耳枥、白牛槭、拧筋槭; 另外还有花曲柳、假色槭、紫花槭、毛脉槭等。这些树种中, 除沙松冷杉多为大径木, 并常超出林冠上, 其他种类常构成第二、三层林冠。此外, 还有一些典型的亚热带或暖温带的植被成分, 如刺楸、水榆、天女木兰、玉玲花等。另一特点是发育繁茂的藤本植物, 如狗枣猕猴桃、软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东北雷公藤、马兜铃等。②以小兴安岭南坡为中心的典型红松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 包括张广才岭及完达山地区。其垂直分布上限,在长白山海拔1 100米, 张广才岭为900米,小兴安岭为700米。组成树种以红松为优势种, 紫椴、枫桦为标志种,混生的还有蒙古栎、大青杨、香杨、白桦、糠椴、水曲柳、核桃楸、黄波罗、春榆、裂叶榆、大果榆、色木和茶条槭等。藤本植物明显不如上一类型繁茂, 仅有狗枣猕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和很少见到的刺苞南蛇藤。③小兴安岭北纬48°一线以北,为北方红松阔叶林。鄂霍次克区系的因素增加, 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松冷杉的组成比较明显地高于前两个类型, 并常占据第二层。混生的阔叶树种类和数量均减少,只有枫桦、色木、水曲柳等。下木中以云、冷杉林下常见的花楷槭、青楷槭、蓝靛果等较为突出。藤本植物发育不良, 仅有狗枣猕猴桃一种。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的林分结构基本是复层异龄林, 即使近似纯林的林分, 林内立木的年龄差异也较大。在小兴安岭调查,红松的年龄差异达6~8个龄级(40年一个龄级),其寿命及异龄性均远远超过同一林分内的云杉、冷杉和阔叶树。同一龄级的红松,其胸径变幅一般为20厘米。相同胸径的红松, 可分别属于7个龄级。小兴安岭的林分中, 约有60%的同一龄级中红松树高相差10米以上, 最高可达21米以上。红松阔叶林的复层异龄特征以及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巨大变幅的原因在于: 红松寿命长所反映的胸径、树高分化的特点; 红松对光的适应性很大, 幼树耐荫, 在庇荫下生长缓慢, 透光后生长加快, 生长量可相差几倍到十几倍; 红松阔叶林的年龄更替以及针、阔叶树交互优势的演变规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的区系发生起源于第三纪植物区系。冰川以后,本区系受到的损害不大。虽然随着地史变动,多种区系因素渗入,但红松阔叶林从未退出本分布区。红松阔叶林作为地带性顶极至少于洪积世时已存在于东亚, 因而分布区要比现代大。红松阔叶林的近代演替主要起因于人为干扰如火灾、垦殖与采伐。19世纪末开始的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式采伐以及漫无节制的烧垦, 使中国东北东部山地的红松阔叶林大面积消失。20世纪50年代后, 通过“封、养、管、抚”等经营措施, 逐渐恢复为大面积天然次生林, 其组成树种均为原顶极群落中的混交种类, 如栎、杨、桦、椴、榆、水曲柳、核桃楸、黄波罗等, 并正沿着软阔叶林→硬阔叶林→针(红松为主)阔叶混交林这一演替规律向着恢复原顶极类型的方向演变。由于红松种子的发芽及传播均困难, 自然恢复到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正通过“栽针保阔”途径加速这一过程。红松阔叶林分布区的地理纬度虽然偏北,但水热条件配合适宜(生长季水分充足),地带性土壤(暗棕壤)的结构良好,肥力很高, 因而具有较高林分生产力,每公顷蓄积量300~600立方米, 有的可达800立方米。又因分布区内山势较平缓, 易于开发, 因而至今仍是很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区内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以及剩余的相当面积的原始针阔叶混交林,在水源涵养, 维护环境质量, 保障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起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分布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并有多种珍贵动物, 如东北虎、豹、猞猁、水獭、紫貂、麝、马鹿、黄鼬等。中草药的种类也很多,比较贵重的有人参、天麻、刺五加、草苁蓉、党 参、平贝母、黄芪等。还有木耳、蘑菇等多种林副特产。
英文
broadleaf and needleleaf mixed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