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百科

油桐

2023-04-18

简介

学名: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大戟科,油桐属(该属3种,分布于东亚。中国产2种)。因种子可榨油,树似梧桐而得名。又称三年桐、罂子桐。“油桐”一名专指三年桐(光桐)或泛指三年桐及千年桐(木油树、皱桐)〔Vernicia montana Lour.=Aleu-rites montana (Lour.) Wils.〕两个种。中国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罂子桐生山中,树似梧桐”的论述。

形态和用途 落叶乔木,高达12米,有乳液。小
枝无毛。叶互生,长7~18厘米,宽3~17厘米,全缘或1~3裂;掌状脉3~7条;叶柄顶端具2个紫红色无柄腺体。顶生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单性同株,稀异株,先叶开放;萼2裂;花瓣5,白色,有紫色条纹;雄蕊8~20,2轮,仅内轮花丝基部合生;子
房3~5室,每室1胚珠。核果近球形,径3~8厘米,平滑;常有种子4~5。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李秉滔

三年桐以种子榨油为目的,全干种仁含油率52~64%,油的理化常数是:比重(25℃)0.931~0.937,折光率(25℃)1.516~1.520,皂化值189~195,碘值为160~175。桐油是一种良好的干性油,干燥快,有光泽,不传电,不传热,又耐酸、碱、盐的腐蚀,在工业上用途很广。用桐油制成的各种漆类,涂抹轮船的水下部分,可以防止海水腐蚀。各种捕鱼工具和鱼网,涂浸过桐油制剂后,可以很好地保护原有的牢固性。桐油制成的各种清漆和色漆,还能用来涂抹飞机的主要部件、汽车车身、火车车厢、各种机械的外壳表层。各种木制家具、乐器、农具等,涂上桐油制剂后则美观、耐用。塑料工业、电器工业、人造橡胶、人造汽油、人造皮革、印刷工业和医药制品等,都要用到桐油。油桐的木材可制家具。树皮含鞣质约18.3%,可以用来提取栲胶。果壳可以制造活性炭和提取桐碱。桐枯含有机质75~85%,氮素3.80%,磷酸1.3%,氧化钾1.3%,是一种优良的有机肥料。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中国油桐分布范围,约为北纬22°~34°、东经100°~122°之间。包括16省(区),600余县,其中以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四省栽培最为集中, 特别是川东南、鄂西南、湘西北和黔东北一带的毗连地区, 是中国桐油著名产地。中国栽培油桐的历史悠久。明代,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已有种植油桐的方法和油桐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系统记载。中国现有油桐林面积约130多万公顷,其中面积在6千公顷以上的重点县有62个, 占全国总面积的44%及总产量的50%。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中国油桐, 其中获得成功并以生产性规模栽培的有美国、阿根廷、巴拉圭等。

油桐属于亚热带树种, 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国栽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5~22℃, 年降水量750~2 200毫米,而以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900~1 200毫米最为适宜。油桐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要求夏季有较长时期的高温和冬季有短暂的低温。主要产桐地区的7月平均气温都在27~29℃。夏季气温过低对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有不良的影响。冬季有一短暂的低温期,才能保证充分停止生长而休眠。主要产桐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为5~9℃。华南沿海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过高, 枝叶虽甚繁茂, 但结果很少。油桐对霜冻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能耐短时期的低温,耐寒性因品种而异, 但一般长时期在-10℃以下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冻害。油桐花器, 尤其是雌蕊的抗寒能力很弱, 花期如遇低温或晚霜, 易受损害而直接影响当年产量。5~8月是果实发育时期, 需要较多的水分。如7~8月间遇旱, 就有可能造成果实干瘪, 或者形成空壳的种子。油桐喜光, 在海拔较低的向阳缓坡地,生长最为良好, 结果量多。果皮薄而种仁饱满,含油率高。一般都栽培在海拔500~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但在云南栽培可达1200~2000米。油桐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但以发育在片麻岩、砂页岩及花岗岩母质上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良好、表层富含腐殖质、呈微酸性及中性的沙质壤土最为适宜。海拔过高的风冲地,低洼积水的平地,质地过于粘重的强酸性土壤均不适于栽培油桐。油桐一般至第三年开始结果,少数早熟的品种如广西对岁桐在第二年开始结果。4~7年生的油桐, 其树体和产量随树龄增加而增长。盛果期长短因品种、立地条件及管理水平而异。在良好条件下可持续到20~25年生,亦有30~60年生的老树仍结果累累, 但在粗放管理的条件下, 生长至10~15年便开始衰败。

马大浦 黄宝龙

育种 油桐由于分布广, 长期异花传粉和选择压作用, 种内变异复杂, 主要表现在花、果序结构, 雌雄花数量及比例, 果形及果实产量等方面。根据种内变异及适应性, 出现了数目繁多的地方性品种。中国现已收集油桐品种约150个,其中品质较优的主栽品种70个。1964年中国油桐品种讨论会确定油桐品种类型划分依据: 以花序、果序特征作为一级标准; 以果实特征结合树形为二级标准。三年桐分为3大类群:①少花单生果类: 一个花序上的花数在15朵以下, 少有单生花, 花轴分枝2级以下, 果实单生或少有丛生。代表品种有四川及湖南的柴桐、柿饼桐, 浙江的座桐、少花吊桐, 云南的厚壳桐等。③中花丛生果类: 一个花序上的花数一般不超过40朵, 花轴分枝2~3级, 果实丛生或少有单生。代表品种有四川的大米桐、小米桐,湖南的脚米桐、罂桐、葡萄桐、九籽桐, 浙江的吊桐,广西的小蟠桐、对岁桐、老桐, 云南的矮子桐, 贵州的大瓣桐等。③多花单生果类: 一个花序上的花数一般是40朵以上,花轴分枝3级以上, 雌花比例较低,长柄单生果,极少丛生。代表品种有湖南和湖北的公桐,浙江的野桐等。

油桐育种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选择育种 ①混合选择: 油桐主要经济性状差异大, 可以根据果实丛生性、雌雄花比例、结果枝比例、分枝习性等选择优株, 混合采种,建立实生母树林,然后在母树林内进行再选择, 再混合采种。这类种子用于生产, 可使遗传品质得到一定改良。中国广西对岁桐、浙西早实三年桐及一年多次开花的千年桐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从混杂群体中逐步分离固定下来的。四川及浙江分别从雌性强的大米桐、座桐、五瓜桐、少花丛生球桐中进行混合选择, 丰产性状在后代中逐步加强,经过两代这样的选择, 使产果量提高10%左右。②优良家系选择: 在选优基础上建立种子园, 通过子代测定选择优良家系,并在优良家系内选择优良单株,混合采种。这类种子用于生产, 可比当地一般种增产30%以上。③无性系选择: 利用优树种条, 通过嫁接繁殖成无性系, 经无性系测定, 选出优良无性系, 进行无性繁殖,将优良无性系用于生产。采用此种方法,中国广西选育出的桂皱1号、2号、6号、27号及浙江选育的浙皱7号、9号等比实生林增产1倍以上。油桐优树选择标准是: 雌雄花比例在1:20以下, 结实大年有效枝应为去年生总枝条数的80%以上,小年为120%以上;丛生果序占70%以上, 结果枝比例70%以上(单生果类型要求85%以上);连续两年平均每平方米树冠产鲜果1.3公斤以上; 气干果出籽率55%以上,出仁率60%以上, 桐仁含油率65%以上; 6年生以上壮龄树,树冠紧凑, 轮间距短, 结实层厚, 抗性强。

杂交育种 ①三年桐和千年桐的正反交均能产生后代, F1代多数表现为双亲中间性状并倾向于母本,除结实量好, 在许多方面能综合双亲的优点。这两个种的杂交后代由于存在很强的不育性, 需采用多代回交等选育办法去解决。②三年桐种内杂交后代依性状不同表现也各异。例如: 多花花序×多花花序或少花花序×少花花序后代均表现亲本性状,无分离,纯雌花序×少花花序后代除表现父本、母本性状外, 还分离出少数多花花序的个体, 纯雌花序×多花花序后代表现有纯雌、少花和多花花序;果实丛生×丛生,后代除丛生外分离出少数单生果植株,丛生与单生的正反交后代均表现父本、母本性状,无分离;大果型与小果型、果皮厚与果皮薄正反交后代均表现中亲性状等。根据杂种后代表现,三年桐的杂交亲本应选择主干具有2~3个轮盘枝,轮间距短,分枝角度小,枝条密度大而粗壮,结果枝比例高,结实层厚,纯雌花或雌雄花比例大,果实丛生性强,果大、皮薄、含油率高的单株,在双亲中必须有一方具有这些性状。

三年桐自交系选育 利用优树分别连续自交,选择优良自交系,再进行杂交的育种方法。三年桐杂合度高,直接用作杂交亲本产生的F1代性状整齐度差,杂种优势不很强。因此,采用近交手段促使性状分离,在选择中纯化优良性状,淘汰不良基因,为杂交培育较纯的亲本,以期提高F1代的整齐度和杂种优势。对三年桐采用极端的近交方式(同个体自交),虽然品种间以及不同个体间的自交亲和力存在差异,但最低的自交成果率仍达25%以上, 而且自交衰退不显著,说明对三年桐进行自交系选育是可能的。由于材料起源不同,不同品种中的不同植株纯合进展的速度有很大差异,其中多数供试植株经4~5代自交选育,可达到生产上的实用阶段。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已初步选出一批优良自交系,经测定,一些组合的单交种综合了父母本的优点,表现比较一致,增产30%以上,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方嘉兴

造林技术 ①采种育苗:油桐于10~11月桐果成熟后采收,采收的桐果集中堆沤15~20天,使果皮软化后用人工或机械剥取籽粒,阴干。混沙贮藏或干藏。果实出籽率20~30%, 每公斤有种子300~400粒,发芽率80%左右,发芽力可保持两年。种子可随采随播,也可贮藏至翌年春播,播前可用湿沙层积或温水浸种催芽。多采用条播, 条距20~30厘米, 每公顷用种380~450公斤,覆土3~4厘米。播后30天左右即发芽出土,此时应撤去覆盖物,并开始进行中耕、除草、施肥。1年生苗高达80~10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②造林:油桐栽培性强,根系分布较浅,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因此要细致整地。荒山栽培油桐时,在坡度平缓、进行间作的情况下,可全面整地;在坡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1~1.5米宽度的带状整地,或1米直径的块状整地,并在抚育过程中逐年扩大其局部整地的范围。整地深度20~25厘米。油桐造林有播种、栽植两种方法,在正常情况下,均能获得90%以上的成活率。一般习惯采用播种造林。冬春在已经整地的种植点上进行穴播,每穴播种子两粒,覆土5~7厘米。造林密度因经营方式、品种特性、立地条件及管理水平等不同而异。油桐纯林以每公顷600株左右为宜。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和树形高大、结果期限较长的品种,可稀植为每公顷450株。树形矮小、分枝稀疏的品种如葡萄桐,可适当增大造林密度, 每公顷可栽植750~900株。油桐与农作物长期间作的,平均每公顷90~120株。③抚育管理:油桐对杂草竞争的反应特别敏感。因此,幼林阶段中耕除草的效果也就相当显著。油桐生长以5~8月最为旺盛,故每年应在4、5月间和6、7月间分别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油桐成林以后,每年仍需中耕。夏季浅锄铲山,深度10~15厘米,起松土除草、蓄水保持的作用。冬季深翻,深度20~30厘米,起加深熟化土壤的作用,同时还能消灭土壤中的越冬害虫。荒芜桐林尤应加强垦复,以恢复其结果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合理施肥对油桐的营养生长、花芽形成和分化、果实发育和油脂形成都能产生良好影响。一般幼树以施用氮、钾肥为主,但在南方红壤地区,幼树施用磷肥的效果也很显著。施肥不仅可促进幼树的高、径生长,同时也能促进分枝,从而能够提早开花结果。进入结果期后, 以施用有机肥及磷肥为主。应大力提倡间种绿肥。注意防治病虫害。油桐萌芽力较强,结果衰退的老龄油桐可进行截干,谓之抽桐,起复壮更新作用。经1~2年后可恢复结果能力,并能持续结果若干年。油桐果实通常在10月中、下旬成熟。此时果实由青绿色逐渐变红色,而后转向褐色,并开始自然脱落,就可进行采收。采摘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种子的出油率和油的品质。桐果、桐籽堆放过久,会使桐油酸价增高。因此,桐籽要及时剥取、晒干, 尽快投售、榨油。

主要病虫害有油桐枯萎病、油桐叶斑病、炭疽病、根腐病、油桐尺蠖、刺蛾、袋蛾、金龟子、天牛等。

马大浦 黄宝龙

英文

tung oil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