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百科

油松

2023-04-18

简介

学名: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因含油脂而名。松科,松属。

形态和用途 常绿乔木,高达25米。树皮厚,灰褐色,鳞状开裂。小枝粗,褐黄色。芽红褐色。叶2
针一束,粗硬,长10~15厘米,叶内具5~8个边生树脂道;叶鞘宿存。球果卵形或卵圆形,长4~9厘米,熟时淡黄色;鳞盾肥厚,横脊明显,鳞脐凸起,具刺尖。种子卵圆形,长6~7厘米, 翅长约1厘米。花期4~5月,翌年10月成熟。

木材纹理直,坚重,强度较大, 可作建筑、桥梁、矿柱、枕木、电杆、车辆等用材, 也可作造纸和人
造纤维原料。树干可割取松脂,制松香和松节油。树皮可提栲胶。

朱政德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地理位置在东经101°30′~104°45′、北纬31°~43°33′。北至内蒙古的阴山;西至宁夏的贺兰山, 青海的祁连山、大通河、湟水流域一带;南至川甘接壤地区,向东达陕西的秦岭、黄龙山,河南的伏牛山,山西的太行山、吕梁山,河北的燕山;东至山东的蒙山。陕西、山西为其分布中心,有大面积纯林。油松是山地树种,在各地都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范围。其上下限由东向西增高,燕山东部在100~1 500米之间,山西太岳山1 200~1 900米,白龙江流域1 700~2 900米。在同样经度下,垂直分布的上下限变化不大。

油松天然分布的温度限界是,年平均温度1.5~12.8℃,一月平均温度5~-19℃,7月平均温度13~26℃,降水量的界限是350~1 000毫米。在油松分布区东北部,极端最低温度可达-30~-35℃。油松树冠较稀,天然整枝较高,在全光条件下能天然更新,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但在幼年,也有一定的耐荫能力,很多天然林林冠下更新良好。油松抗旱性强,针叶表皮厚壁组织发达,气孔下陷,这有利于削弱水分消耗,降低蒸腾强度。同时具有发达的水平根和垂直主根,这有利于对水分的吸收。在中国华北、西北地区,油松比落叶松、云杉、冷杉以及大多数阔叶树的抗旱性均强。能生长在陡峭多石和干旱瘠薄的立地上。但是在海拔较低处,它的抗旱能力不如侧柏和栓皮栎。后两个树种可生长于低海拔的阳坡,油松即使有分布也限于阴坡。油松不耐水淹,过湿土壤对它生长也不利。油松对土壤养分要求较低。但是,在土层深厚的立地,才能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喜质地较轻的沙壤土,不宜于粘重的土壤,能生长在各种母岩形成的土壤上,对于风化母质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尽管大多数松树喜生于酸性土壤上,嫌钙性较强,但油松则具有忍耐钙质土的能力,有些天然林分布于由石灰岩形成的或由黄土发育的碳酸盐褐色土上。在这种土壤上也能培育人工林。油松缺乏忍耐盐渍土的能力。油松生长速度中等。高和胸径生长的极盛期在5~20年之间,材积最高连年生长量在50年以后。

徐化成

育种 油松改良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搞清油松的地理变异规律, 为各造林地提供适宜的种源;选育速生、树干通直、材质好的品种。从各种源亲本的形态解剖特征、子代生长及适应性状分析,油松在不同种源间有明显的变异。变异主要沿分布区长轴由西南到东北,以及沿短轴由南向北发生。长轴的变异主要与气温,特别是冬季温度相关。与短轴变异关系最密切的是降水,但气温也起作用。根据油松子代表现,初步可划分为东北型、西北型、东部型、中部型、中西型、西南型和南部型等七个生态型。东部型和中部型适应性强;东北型和西北型能适应恶劣气候,环境改善时变化不大; 中西型和西南型,特别是南部型要求良好的气候条件。种源与立地间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地生态型一般表现较好。造林最好用当地种子。20世纪70年代, 中国各地开展了建立油松无性系种子园的工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油松嫩枝髓心形成层嫁接法成活率高,嫁接时间可延长,是目前较好的油松无性繁殖方法。油松种子园无性系一般先着生雌球花。在辽西, 嫁接苗定植后第八年, 全部无性系着生雌球果, 但着生雄球花的只40%左右; 雌雄球花在8、9年后成倍增加, 定植后10年, 每公顷油松种子园约可产种子25公斤, 产花粉2.8~3.7公斤。各无性系着生雌雄球花量悬殊。无性系受粉期和散粉期的早晚与无性系原产地的积温有关, 当积温相差约300℃时,可分别相差7~8天和4~6天。但同一产地的不同无性系间花期也有出入, 同时花期早晚与当年的气温也有关, 不同年份无性系花期的相对次序稳定。赤霉素GA3注入新梢、断根、茎环割、聚乙烯薄膜覆盖、萘乙酸等处理对雄球花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沈熙环,赵鸿宾

造林技术 ①采种:油松一般10年左右即可结实,而结实盛期为25~40年。各年球果产量丰歉不一。4~5月开花, 翌年9~10月球果成熟。当球果由深绿色变为黄褐色,下部种鳞微裂时, 应及时采种。采种过迟,种子即全部脱落。球果采集后应先堆放1~2天后, 再摊晒,数天后鳞片开裂,可取得种子。出种率为3~5%。种子千粒重35~49克。发芽率高达85~90%。种子色黄的多为空粒, 宜水选剔除。种子干藏, 发芽率可保持2~4年, 密封干藏可保持4~5年。②育苗: 油松育苗措施因裸根苗和容器苗而不同。在裸根苗培育中,要将苗圃地选择在排水良好, 灌溉方便, 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上, 避免重粘土、盐碱地和地下水位过高的低洼地。油松育苗连作效果较好, 前作为杨树、板栗、柞树等尚可, 要避免前作为刺槐、白榆的土地。采用高床育苗 (苗床长10米, 宽1米, 横向条播, 播幅3~7厘米,条中心距20厘米),或高垄育苗(垄底宽60~70厘米,高15~20厘米, 纵行条播)。在雨量少的地区亦可采用低床育苗。多用春播, 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和催芽处理。一般用温水浸种即可。每公顷播种量一般187~225公斤。覆土厚度约1厘米左右。出苗后一个月内, 幼苗比较幼嫩, 易感染立枯病。为了防治病菌感染,幼苗出齐后, 要定期(每隔7~10天)喷洒波尔多液或硫酸亚铁溶液, 至苗茎基部半木质化为止。有的地区为了促进幼苗根系发育, 于第二年春季, 要进行移植,多采用大垄双行移植法, 移植苗行距20厘米,株距4厘米,每米垄面移植苗木50株, 每公顷移植5.5万株。油松容器育苗具有生长快、育苗期短、造林成活率高、成本低的优点。③造林: 影响人工林成败的主要造林技术环节有立地选择, 树种混交, 造林密度和造林方式等。在立地选择上, 首先要注意气候条件的适宜性问题, 这在分布区以外造林时更显得重要。在分布区北界(尤其是东部)以外, 人工栽培的油松常因寒害而生长不良(如吉林的公主岭、净月潭, 河北北部高原)。在西北部,降水量不足是扩大其造林范围的限制因素。在其分布区范围以内, 油松造林要注意海拔和坡向, 有些海拔过低(特别是在薄层土壤上)的阳坡对它不适合。沙地油松造林, 在辽宁章古台等地获得成功。在天然林条件下, 油松多生于干旱贫瘠土壤上。多为单纯林,有时可见到小片松、橡混交林。人工造林中, 曾试验过各种不同的混交类型(如与紫穗槐、胡枝子、荆条、黄栌、沙棘等灌木的混交, 与元宝枫、椴树、橡树等阔叶树的混交, 与落叶松和侧柏等针叶树的混交)。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对侧柏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到20年生左右, 混交林的蓄积量和侧柏的平均高可为侧柏纯林的两倍以上,但油松则受益不大,甚至越来越处于受压状态。油松造林株行距一般多用1.5×1.5米或2×1.5米。造林季节常因地而异。由于华北、西北地区春季干旱, 春季造林适用于温度较低或海拔较高的地区。北京郊区多实行雨季造林, 一般在雨季前期, 下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栽植。在预先整好地的基础上, 可采用靠壁栽植法、穴植法或窄缝栽植法。苗龄可为1、1.5或2年。小苗栽植可用丛植, 每丛2~4株, 这样丛起丛植, 适当带宿土, 易成活。油松也可采用人工直播造林(见播种造林)和飞机播种造林。④抚育管理: 松土除草一般进行3年左右, 幼树超出杂草层时即可停止。幼林郁闭后及时进行修枝,修枝强度要适当, 切不可过量, 否则影响生长。当林木开始出现分化时, 需要间伐调整密度。

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松梢螟、油松毛虫、油松球果小卷蛾、油松球果螟等。

徐化成

英文

Chinese p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