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学名: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杉科, 水杉属。为中国特有珍贵树种。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约有10种, 曾广布于北半球欧亚、北美大陆, 经第四纪冰川,大部绝灭,仅此一种残留于中国,称为活化石。40年代初,经干铎、王战先后发现,并由胡先骕、郑万钧研究命名,震动世界生物学界,被认为本世纪重大发现之一。
形态和用途 落叶乔木, 高达35米,胸径2.5米。树干端直,基部常膨大。树皮灰褐或暗灰色,裂成长条片。树冠圆锥形。叶对生, 条形, 扁平,长1.3~2厘米, 宽1.5~2毫米,在侧生短枝上排成二列,羽状,冬季与侧小枝同时脱落。花雌雄同株;雄球花组成细长下垂的花序,雄蕊交替对生,约20枚;雌球花单生去年枝顶,珠鳞交替对生。球果当年成熟,四棱状球形或矩圆状球形, 径1.6~2.3厘米;种鳞11~12对,木质,盾形,能育种鳞具5~9粒种子。种子扁平,倒卵形至矩圆形, 长约5毫米,周围有翅。花期2~3月,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球果成熟。
水杉木材纹理通直,材质轻软,干缩差异小, 易于加工,油漆及胶接性能良好,适于作建筑、楼板、家具、农具、船舶等用材;纤维素含量高,是良好的造纸原料。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能耐水湿和轻度盐碱,是平原水网地区优良树种。树形优美,也是“四旁”绿化和园林绿化的好树种,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朱政德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水杉天然分布在湖北利川县、四川石柱县和湖南龙山县相毗邻的山区。但主要集中在利川县西部,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的范围内,其中以水杉坝最多,现存水杉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植株约有5 000株。中国自1948年以来,水杉开始在各地引种,栽培地区不断扩大,北起长城以南、辽宁南部,南至两广、云贵高原, 东临黄海、东海之滨及台湾,西至四川盆地都有栽培。到80年代初,水杉引种遍及亚、非、欧、美等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水杉原产地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2.8℃,绝对最低气温-8.5℃,绝对最高气温35.4℃,年平均降水量1 26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231天。水杉对于气候条件的适应幅度很广, 年平均气温为12~20℃,最低温度-20℃以上的地区,均能生长。水杉在原产地生长在河滩冲积土及山地黄壤和紫色土上。水杉结实年龄较晚,一般在25~30年开始结实,40~50年大量结果,迄100年而结果不衰。湖北利川县谋道溪有一株约400年生的大水杉(模式标本采集树),至今硕果累累。人工栽培的水杉,一部分生长良好的植株18~20年生开始结实。
造林技术 ①采种: 当果鳞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微裂时即可采集。球果采集后摊开曝晒数日,待果鳞大部分张开时轻击球果,筛出种子,出种率为6~8%。种子千粒重1.75~2.28克,每公斤43~56万粒,发芽率8%左右。②育苗:有播种、扦插两种方法。春播以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温12℃以上为宜。条播或撒播,每公顷播种量12~25公斤。播后用筛覆盖薄薄一层沙土,以不见种子为原则,上面覆盖一层草或塑料薄膜,注意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切忌时干时湿。一般播后10天种子萌发, 15天幼芽出土,20天后基本出齐。此后加强松土、除草、灌溉、追肥、遮荫等管理,当年苗高可达50厘米以上,地径0.8厘米以上。每公顷产苗600~750万株。有条件地区可用塑料大棚播种育苗。水杉也可扦插育苗。水杉插穗的生根能力是随着母树年龄的增高而递减的。在春插时,从1~3年生苗木采取的插穗,发根期早,抽梢率高;7~8年以后,再生能力有所下降; 15~20年的母树,发根率则更低。特别是夏、秋季进行嫩枝扦插, 由不同年龄母树采取的插穗,生根早迟的差异更为明显。为加速扩大水杉的繁殖,扦插育苗应培育2~3年生苗木出圃,以苗育枝,以枝育苗。③造林:造林地宜选择河流两岸、平原水网地区、湖区、水库周围、水渠两旁土壤深厚、肥沃而湿润的地方,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确定适当的密度。成片造林以2×3米的株行距为宜。一般采用大穴整地,穴径60~80厘米,深50~60厘米,栽植回土时适当施塘泥、湖泥或有机肥作基肥。造林用的苗木以2~3年生为好,苗木应随起随栽。造林季节秋末至初春均可,但以冬末为好。栽植时注意根系舒展,分层填土拍实,并要充分灌水。④抚育管理:造林后2~3年内,每年进行除草松土2~3次,有条件地区在干旱季节每年灌水1~2次和追肥1~2次。也可采用林农间作,实行以耕代抚。幼树植株常有双梢或萌生枝,应及早清除。幼林郁闭后,当树木分化严重时,进行抚育间伐,间伐强度为株数的1/3左右。
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茎腐病、白线虫、大袋蛾等。
宋朝枢
英文
dawn redwood